第1章 绪论 1
1.1 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1
1.1.1 全球、地区和国家的交通安全状况估计 1
1.1.2 全球、地区和国家的交通安全趋势 2
1.1.3 道路交通伤害的人群分布 3
1.1.4 社会经济状况及居住地点 4
1.1.5 其他卫生、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损失 5
1.2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7
1.2.1 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7
1.2.2 机动化水平低,但交通事故率高 8
1.2.3 高速公路事故量大 10
1.2.4 国内外交通事故特征比对 11
1.3 安全科学基本概念 12
1.3.1 安全(Safety) 12
1.3.2 危险(Danger) 12
1.3.3 风险(Risk) 12
1.3.4 安全性(Safety Property) 13
1.3.5 可靠性(Reliability) 13
1.3.6 交通安全(Traffic Safety) 13
1.3.7 事故、事件、交通事故(Accident,Event,Traffic Accident) 14
1.4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的内容与作用 14
1.4.1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的内容 14
1.4.2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框架 15
1.4.3 道路安全工程的作用 18
1.4.4 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的组成对道路安全性的影响 19
第2章 道路因素与交通安全 22
2.1 道路安全 22
2.1.1 道路安全基本要求 22
2.1.2 公路构造特征的安全因素 23
2.2 交通事故与道路因素 24
2.2.1 交通安全的道路因素 24
2.2.2 道路主要构成要素对安全的影响 25
2.3 道路交叉口 32
2.3.1 公路平面交叉口 32
2.3.2 道路立体交叉口 34
第3章 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 39
3.1 道路平面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41
3.1.1 直线长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41
3.1.2 平曲线要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42
3.1.3 平曲线设置频率对安全的影响分析 45
3.1.4 平曲线转角方向和大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46
3.2 道路纵断面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47
3.2.1 坡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47
3.2.2 坡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48
3.2.3 竖曲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48
3.2.4 新型缓和竖曲线的应用 50
3.3 道路横断面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54
3.3.1 道路几何特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54
3.3.2 道路线形组合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56
第4章 公路设计一致性 62
4.1 交互式公路安全设计模型与设计一致性模型的应用 62
4.1.1 IHSDM简介 62
4.1.2 设计一致性模型 63
4.1.3 DCM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其分析评价 65
4.2 线形设计连续性分析与评价 68
4.2.1 设计一致性模型在我国线形安全中的应用 68
4.2.2 我国双车道公路线形连续性及舒适性分析 69
4.2.3 实例分析 71
4.2.4 85MSR评价法 73
第5章 车辆与交通安全 76
5.1 车辆使用与交通安全 76
5.1.1 混合交通 76
5.1.2 车辆超载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76
5.1.3 爆胎 77
5.1.4 雨天 78
5.2 先进安全车辆 79
5.2.1 欧美日先进安全汽车 80
5.2.2 ASV设计原则 81
5.2.3 ASV的主要内容 81
5.2.4 日本已量产的ASV技术介绍 85
5.2.5 美国智能安全车辆设计 89
5.3 改善车辆致害因素 91
5.3.1 人体的耐冲击性与伤害标准 92
5.3.2 保护乘员空间 93
5.3.3 车体前部构造与耐冲击性能 94
5.3.4 其他方面的车体构造与耐冲击性能 95
5.3.5 乘员约束装置的保护原理 96
5.3.6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97
5.3.7 其他构件安全设计 100
第6章 交通安全心理 102
6.1 驾驶人的个性特征 102
6.1.1 英国汽车保险公司计算保险费的要点 102
6.1.2 结论 104
6.2 驾驶信息处理 105
6.2.1 信息处理过程 105
6.2.2 注意 108
6.2.3 视觉探测 110
6.2.4 知觉与知觉判断 111
6.2.5 决策与决策时间 116
6.2.6 反应能力 120
6.3 驾驶适应性 123
6.3.1 适应性 123
6.3.2 驾驶适应性的评价指标 124
6.3.3 工作能力 125
6.3.4 驾驶能力 132
6.4 驾驶疲劳机理与评价 135
6.4.1 驾驶人注意力涣散(驾驶疲劳)机理 136
6.4.2 驾驶人疲劳机制 144
6.4.3 驾驶人注意力状态检测和评价方法 145
第7章 道路交通速度管理 151
7.1 速度特性 151
7.1.1 交通的速度特性 151
7.1.2 速度的道路特性 153
7.2 交通事故中的速度因素 155
7.2.1 速度因素的道路交通事故及伤害 155
7.2.2 基于速度的交通事故分析 159
7.3 车速审计 162
7.3.1 运行车速在道路安全审计中的评价指标 162
7.3.2 标定两项道路安全评价指标 164
7.4 基于速度的交通工程对策 165
7.4.1 道路在规划和设计时应考虑安全性问题 165
7.4.2 安全性评价 166
7.4.3 提供可见度好的、防撞的和智能型的车辆 166
7.4.4 制定和实行速度限制 166
7.4.5 限速相关技术手段 167
第8章 交通安全系统分析 169
8.1 交通事故宏微观分析方法 170
8.2 事故多发点鉴别分析 174
8.2.1 事故多发点 174
8.2.2 常用道路事故多发点分析方法 175
8.2.3 事故多发点分析方法的应用 176
8.3 交叉口的交通冲突 180
8.3.1 定型交叉口交通事故模型 180
8.3.2 交通冲突方法 181
8.4 交通安全分析软件简介 184
8.4.1 交通事故再现软件Pc-Crash 185
8.4.2 安全评价软件SafeNET简介 189
8.4.3 微电脑事故分析软件MAAP 193
8.4.4 步行者与自行车碰撞分析软件PBCAT 196
第9章 交通安全评价 197
9.1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198
9.1.1 绝对数 198
9.1.2 相对数 198
9.1.3 当量事故数与当量事故率 199
9.1.4 致死率 200
9.1.5 事故强度分析法 200
9.1.6 系统分析法 201
9.1.7 交通冲突方法 201
9.2 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的评价 201
9.2.1 交叉口交通情况 202
9.2.2 交叉口交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
9.2.3 平面交叉口 203
9.2.4 立体交叉口 206
9.3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207
9.3.1 用事故率系数线性图评价交通安全性 207
9.3.2 按安全系数图评价路线 211
第10章 道路交通事故机理 215
10.1 交通事故机理 215
10.1.1 多米诺骨牌理论 216
10.1.2 轨迹交叉论 216
10.1.3 P理论 216
10.1.4 能量意外释放论 217
10.1.5 事故因果连锁论 217
10.1.6 事故致因综合分析方法 218
10.1.7 罗姆瑟事故模型 218
10.1.8 哈顿矩阵模型 219
10.1.9 哈默差错理论 220
10.2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222
10.2.1 事故倾向性 222
10.2.2 证明事故倾向性存在的方法 223
10.2.3 事故趋势理论的数学基础 226
第11章 事故鉴定分析技术 229
11.1 交通事故调查 230
11.1.1 事故调查目的和调查项目 230
11.1.2 事故现场的调查要领 230
11.2 碰撞简述 232
11.2.1 碰撞类型 232
11.2.2 碰撞的基本原理 233
11.3 碰撞分析 238
11.3.1 偏心正碰撞 238
11.3.2 正面碰撞 240
11.3.3 追尾 243
11.3.4 台球式追尾 246
11.3.5 侧面碰撞 248
11.3.6 翻滚路面外 253
11.3.7 柱子碰撞 254
11.3.8 翻滚 254
11.3.9 车辆火灾 255
11.3.10 废气中毒死亡 257
11.3.11 摩托车事故 259
11.3.12 自行车事故的碰撞速度 260
11.3.13 行人事故 261
11.4 交通事故痕迹的分析与鉴定 264
11.4.1 概述 264
11.4.2 痕迹鉴定技术 270
11.4.3 案例分析 279
第12章 交通事件检测技术 282
12.1 交通事件检测系统 283
12.1.1 事件检测方法 283
12.1.2 AID系统框架的构成 283
12.1.3 评价指标 284
12.2 事件的检测 285
12.2.1 检测系统的功能及结构框架 285
12.2.2 交通流预测模块 287
12.2.3 事件确定与评估模块 289
12.2.4 智能控制模块 289
12.3 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290
12.3.1 常用的交通参数采集技术 290
12.3.2 固定交通检测器空间布置方法分析 292
12.4 事件的算法 293
12.4.1 概述 293
12.4.2 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经典算法 294
12.4.3 交通事件检测算法比较 298
第13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 299
13.1 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299
13.1.1 预防交通事故的原则 299
13.1.2 交通事故预防存在的问题 302
13.1.3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 303
13.1.4 建立交通事故三级预防机制 305
13.2 防御性驾驶 310
13.2.1 防御性驾驶的概念 310
13.2.2 防御性驾驶的主导思想 311
13.2.3 防御性驾驶的要点(SMARRT原则) 312
13.3 驾驶人安全培训的科学方法 318
13.3.1 判断能力与动作能力的基础训练 318
13.3.2 判断能力与动作能力结合驾驶技能的训练 319
13.3.3 稳定驾驶人情绪的训练 319
13.3.4 注意力分配检测 319
13.3.5 驾驶适应性检测和训练 321
第14章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322
14.1 交通安全理念 322
14.1.1 交通安全管理 322
14.1.2 交通安全理念 323
14.2 国外交通安全管理 324
14.2.1 美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324
14.2.2 英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327
14.2.3 德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328
14.3 日本道路交通现状及对策 328
14.3.1 交通安全形势 328
14.3.2 交通安全对策 329
14.3.3 实施交通安全教育 329
14.3.4 对老龄驾驶人采取的措施 330
14.3.5 驾校、驾照 330
14.3.6 警察的智能交通系统 331
14.3.7 改善交通事故多发地点的道路交通环境 332
14.3.8 考虑环境问题的交通管理方法研究 333
14.3.9 综合停车对策的推进 333
14.3.10 加强对严重交通违章行为的执法力度 334
14.3.11 确保高速公路上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334
14.3.12 交通事故调查取证的高度化、合理化和推进交通事故受害人对策 334
14.4 道路交通安全对策 335
14.4.1 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335
14.4.2 道路安全目标(Road-Safety Target) 336
14.4.3 安全审核(Safety Audit) 337
14.4.4 宽恕的交通设计(Sustainable Safe Traffic) 337
14.4.5 运输信息技术(Applied Transport Telemetric,ATT)的应用 338
14.4.6 道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Emergency Relief System) 338
14.4.7 交通平抑技术(Traffic Stabilization Technology) 339
14.4.8 伤害监测系统(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 340
参考文献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