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研究的起因 1
1.1.2 经济学的解释 4
1.2 文献述评 6
1.2.1 国外研究状况 6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0
1.2.3 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22
1.3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24
1.3.1 基本思路 24
1.3.2 研究方法 25
1.3.3 各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论 26
1.4 本书的研究范畴 28
第2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一体化演变的基础理论 36
2.1 经济区位理论 36
2.1.1 冯·杜能(J.H.Thunen)的农业区位论 36
2.1.2 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论 37
2.1.3 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 38
2.1.4 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 39
2.2 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相互作用理论 39
2.2.1 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一种正反馈循环关系 40
2.2.2 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决定因素 42
2.2.3 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方式选择的路径依赖性质 46
2.3 本章总结 48
第3章 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的作用模型与机制 51
3.1 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的作用模型 51
3.1.1 交通成本与土地价格的关系 52
3.1.2 交通方式进步对城市空间边界的影响 58
3.1.3 理论模型的提出 62
3.2 城市郊区化中交通方式的作用机制 63
3.2.1 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决定和强化作用 64
3.2.2 城市交通的廊道效应 69
3.3 本章总结 71
第4章 蔓延式郊区化的实证研究:以美国为例 72
4.1 两组基本概念的界定 72
4.1.1 美国的城市与大都市区 72
4.1.2 城市郊区化与城市蔓延 75
4.2 美国城市发展概述 77
4.3 公共交通与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 80
4.3.1 美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从集聚到扩散(1609~1920年) 80
4.3.2 公共交通在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87
4.3.3 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的特点 95
4.4 汽车与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 96
4.4.1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从大都市区化到蔓延(1920~) 96
4.4.2 汽车在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104
4.4.3 蔓延式郊区化的后果 112
4.5 本章总结 120
第5章 新城模式郊区化的实证研究:以日本东京都为例 123
5.1 新城的缘起及新城运动 123
5.1.1 什么是新城 124
5.1.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 125
5.1.3 英国的新城建设 127
5.1.4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启示 129
5.2 东京都“多中心、分散型”城市空间构建 133
5.2.1 首都圈、东京圈与东京都 133
5.2.2 东京都“多中心、分散型”城市空间的构建 136
5.3 东京都的经验之一:建设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 141
5.3.1 东京轨道交通发展阶段 141
5.3.2 东京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变迁 142
5.3.3 东京轨道交通的建设保障机制 145
5.4 东京都的经验之二:建设郊区新城,扩展城市空间 150
5.4.1 日本的新城规划实践 150
5.4.2 东京都新城案例分析:多摩新城 153
5.5 本章总结 160
第6章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状况及模式选择:以北京为例 163
6.1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状况 163
6.1.1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表现 164
6.1.2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特点 169
6.1.3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原因 171
6.2 北京单中心蔓延式空间模式(1949~2003年) 175
6.2.1 研究区现状 175
6.2.2 城市空间结构圈层式扩展 176
6.2.3 不甚理想的卫星城建设 178
6.2.4 单中心蔓延式郊区化产生的问题 179
6.2.5 单中心蔓延式郊区化的成因 184
6.3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模式选择:北京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187
6.3.1 北京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建立(2004~) 187
6.3.2 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构建理念 188
6.3.3 实施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保障机制 190
6.4 本章总结 197
第7章 本书的结论、创新与展望 200
7.1 本书的结论 200
7.2 本书的创新 202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2
参考文献 204
后记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