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底层社会群体的意义 1
一 我国城市底层社会群体的产生 1
二 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文献综述 5
一 国外关于底层的研究 5
二 国内关于底层的研究 21
三 文献简评 38
第三节 研究设计 42
一 核心概念界定 42
二 研究思路 45
三 研究方法 46
第二章 城市底层群体生存状态 53
第一节 基本情况 53
一 样本概况 53
二 经济生活形态 59
三 家庭形态 68
四 政治参与形态 74
第二节 城市底层群体的生存特征 81
一 素质特征 82
二 自然生理特征 82
三 职业特征 83
四 经济特征 83
五 社会生存特征 84
六 心理特征 85
第三节 城市底层群体的社会特征 86
一 社交特征:生活圈子较封闭,社会交往资源贫乏,外部支持性资源少 86
二 交往条件:无法站在对等地位交流 87
三 社交心态:对向上型人际交往的抗拒 88
四 社会地位:群体的边缘化 90
五 群体意识:“我群”的显现 91
第三章 城市底层群体的心态分析 92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92
一 社会心态的概念 92
二 社会心态的表现 94
三 社会承受力 95
第二节 城市底层群体的承受力 98
一 经济承受力 98
二 政治承受力 102
三 心理健康 104
四 城市底层群体的不同社会心态 105
第三节 越轨底层群体的社会心态 115
一 对越轨的归因与认知 115
二 社会交往心态 124
三 对政府的社会心态 132
四 对前途的心态 140
五 对越轨底层群体的理论探讨 144
第四章 城市底层的阶层认同与社会流动 150
第一节 阶层认同的文献回顾 150
一 阶层认同的研究现状 150
二 社会流动研究回顾 153
第二节 城市底层群体的阶层认同 166
一 底层群体的阶层认知 167
二 底层群体的阶层定位 175
三 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187
第三节 城市底层群体的社会流动 206
一 变量说明 206
二 城市底层群体的代际流动 207
三 城市底层群体的代内流动 212
四 向上流动的希望与可能 218
第五章 底层群体面临的生存矛盾与困境 225
第一节 生存矛盾的表现 225
一 家庭内部层面的矛盾 226
二 家庭外部层面的矛盾 227
三 底层群体最突出的矛盾问题 228
第二节 对生存矛盾的应对方式 241
一 大多数人对矛盾的忍耐 241
二 大部分底层群体的理性维权 243
三 大多数人获得过政府帮助 247
四 极少数人有条件的抗争 248
五 改变现状的期望 253
第三节 城市底层群体的日常适应形式 254
一 制度带来的代价 255
二 城市底层群体的适应认知 258
三 城市底层群体的日常适应形式 262
第六章 城市底层群体生存矛盾影响因素分析 273
第一节 研究变量说明 274
一 自变量 274
二 因变量 277
第二节 生存矛盾影响因素分析 277
一 回归分析的估计结果及解释 277
二 主要结论 283
第三节 影响生存矛盾的社会结构因素 285
一 经济体制变革 286
二 社会政策变化 290
三 越轨群体的安置政策 295
四 城市底层群体认识偏差 297
第七章 城市底层群体生存矛盾的化解 301
第一节 当前国内外化解底层群体矛盾的措施 301
一 国外化解底层群体矛盾的措施 301
二 国内化解底层群体矛盾的措施 307
三 特殊人群的社会帮教措施 310
四 对底层群体救助措施的反思 312
五 扶助底层群体的基本思路 315
第二节 化解底层群体矛盾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319
一 城市低保制度的改进 320
二 其他救助制度的改进 333
第三节 化解底层群体生存矛盾的措施 337
一 改进就业措施 337
二 通过社区化解底层群体的生存矛盾 339
三 通过社会组织与社工化解底层群体的生存矛盾 342
第四节 越轨底层群体的矛盾化解 344
一 重点解决特殊人群的困难 344
二 政策支持 347
第八章 对城市底层群体的理论探讨 351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351
一 城市底层群体的基本特征 351
二 城市底层群体的社会心态 355
三 城市底层群体产生、传递机制 358
第二节 对城市底层群体的理论概括 360
一 对城市底层群体的基本判断 360
二 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再认识 365
三 城市底层群体生存的理论命题 367
第三节 对城市底层群体的继续讨论 370
一 城市底层群体中是否存在贫困亚文化 370
二 底层群体中是否存在代际传递的机制 371
三 底层群体是否放弃主流文化 373
四 研究局限 374
参考文献 375
附录一 调查问卷 387
附录二 访谈提纲 400
附录三 访谈对象一览表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