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医儿科学基础 3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3
第一节 先秦、汉——中医儿科学孕育时期 3
第二节晋、隋、唐——中医儿科学萌芽时期 4
第三节 宋代——中医儿科学形成时期 5
第四节元、明、清——中医儿科学昌盛时期 6
第五节 新中国——中医儿科学复兴时期 10
第二章 中医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12
第一节“五脏证治”与“从肺论治” 12
第二节 少阳学说简述 13
第三章 中医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特点 16
第一节 小儿体质特点 16
第二节 小儿生理特点 26
第三节 小儿病理特点 28
第四节 临证辨治特点 30
第五节 选方用药特点 46
下篇 临证辨治 51
第四章 肺系病证 51
第一节 感冒 51
第二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57
第三节 咳嗽 61
第四节 肺炎喘嗽 67
第五节 哮喘 75
第五章 心系病证 82
第一节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82
第二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90
第六章 脾胃病证 96
第一节 口疮 96
第二节 鹅口疮 100
第三节 呕吐 103
第四节 厌食 109
第五节 积滞 114
第六节 疳证 118
第七节 腹痛 124
第八节 泄泻 131
第九节 便秘 138
第十节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 143
第十一节 重症肌无力 147
第七章 肝系病证 153
第一节 客忤 153
第二节 癫痫 156
第三节 多发性抽动症 163
第四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 170
第八章 肾系病证 177
第一节 尿血性水肿 177
第二节 尿浊性水肿 184
第三节 混合性水肿 190
第四节 尿频 195
第五节 遗尿 199
第九章 时行疾病 204
第一节 麻疹 204
第二节 奶麻 211
第三节 风痧 214
第四节 丹痧 218
第五节 水痘 223
第六节 手足口病 226
第七节 小儿麻痹证 230
第八节 痄腮 235
第九节 顿咳 240
第十节 小儿暑温 245
第十一节 疫毒痢 252
第十章 寄生虫病 256
第一节 蛔虫病 256
第二节 蛲虫病 262
第三节 绦虫病 265
第十一章 小儿杂证 271
第一节 五迟、五软 271
第二节 解颅 278
第三节 紫癜 282
第四节 贫血 289
第五节 夜啼 296
第六节 汗证 301
第七节 痿证 306
第八节 儿童类风湿病 314
第九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20
第十节 奶癣 328
第十二章 小儿急证 332
第一节 惊风 332
第二节 闭证 341
第三节 厥证 346
第四节 脱证 352
第十三章 新生儿疾病 359
第一节 胎黄 359
第二节 硬肿症 365
第三节 赤游丹 369
第四节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372
附录 378
一、小儿推拿疗法 378
二、捏脊疗法 383
三、儿科古代主要著作简表 385
四、常用方剂名录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