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1
一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三大领域 2
二 自觉而多元的研究方法 6
三 四种不良的研究倾向 9
四 视野的拓展与方法的融合 13
第一章 私人领域概念辨析 18
第一节 私人领域的历史嬗变 19
一 私人领域的萌发期 19
二 私人领域的成熟期 21
三 私人领域的衰落期 22
第二节 私人领域的多元阐释 23
一 自由主义私域观 24
二 共和主义私域观 26
三 哈贝马斯对私域的改造 29
第三节 私人领域的本质特性 32
一 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理念 33
二 丰富多元的内在结构 34
三 以私人财产权为前提 36
四 与现代民族国家同步 38
五 私人领域的“脱域化”趋势 40
第四节 私人领域与消极自由 41
一 “免于做什么”的消极自由 42
二 走向多元化的价值与真理 45
三 消极自由如何才不那么消极 48
第二章 私人领域与审美文化 52
第一节 私人领域与文化的现代转型 52
一 何谓“文化” 53
二 私人领域对文化转型的促进 57
三 现代性在私域中的分与合 61
四 私人领域对意义的生产 67
第二节 作为个体权利的审美文化 68
一 关于“审美文化”概念的论争 68
二 “审美文化”概念应如何提出 74
三 从“审美”到“审美文化” 77
第三节 当代审美文化的属性与功能 83
一 以对情感的自由体验为核心 83
二 定位于现实时空的身体事件 84
三 鲜明的社会结构特征 86
四 审美功能的伦理化 87
第三章 领域合一与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审美文化 9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私人领域状况 90
一 “单位”对人身自由的限制 91
二 私域陷落的多重表征 92
三 私域失落的历史文化原因 95
第二节 纪律化、公共化的审美活动 96
一 遭受挤压的审美活动时空 97
二 严格规定的审美活动方式 98
三 全面受限的文化艺术内容 100
四 权力空隙间的流风余韵 101
第三节 同质化、革命化的文化空间 103
一 指向革命的历史空间 104
二 导向政治的劳动世界 106
三 挪作他途的家庭领地 108
四 遭到革除的身体属性 110
第四章 领域分化与新时期审美文化发展 113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私人领域状况 113
一 四个出场条件 113
二 三个组成部分 115
三 私人时空在当下的拓展 118
第二节 审美文化活动的新趋势 119
一 私人化倾向 120
二 身体化倾向 121
三 日常化倾向 123
四 例行化倾向 125
第三节 审美文化版图的分化与流变 126
一 五种审美文化形态 127
二 三个发展阶段 131
三 四种主导力量 134
第五章 新时期审美文化的私人生活场景 140
第一节 日常生活场景的浮现 140
一 日常生活叙事的两种表现 141
二 日常生活之“真”与“零度写作” 144
三 谁才是“老百姓故事”的讲述者 146
第二节 身体意象的突围 147
一 感性内涵的恢复与身体意象的多样化 147
二 “视觉禁忌”的失效与原始情绪的奔腾 148
三 商业机制对身体的表面化处理 150
四 权力因素对身体秩序的再次编码 152
五 “看”与“被看”的复杂权力关系 154
第三节 隐私话题的张扬 155
一 “隐私”与“隐私热” 155
二 商业陷阱还是心灵的安顿 157
三 谁的隐私 159
四 “她们”的倾诉 162
第六章 逸出公私边界的网络审美文化 164
第一节 重塑自我的网络“超位”写作 164
一 “在线”对“超位”的催生 165
二 自我边界的审美重构 167
三 网络写作对疯癫的矫正 170
第二节 网络文艺批评对文学公共领域的构造 172
一 大众自我启蒙的重要形式 173
二 平等参与与理性对话 175
三 公开批判的练习场所 177
第三节 网络趣味群体的聚合生成 182
一 有别于“灌生”的“聚生”模式 182
二 网络趣味群体的原生态性 184
三 从“想象共同体”走向“现实共同体” 185
第七章 结构失衡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危机与出路 188
第一节 私域悖论与畸形审美 188
一 文化无意识的泛滥 189
二 审美趣味的畸变 191
三 没有意味的形式 195
第二节 私域软骨症与叙述断裂 197
一 私域构建的未完成态 197
二 审美空间的叙述断裂 199
三 走向虚无的叙述主体 201
第三节 私域传媒化及其美学后果 205
一 遭到压制的理性个体 205
二 从“伪公共”走向“伪私人”的文学公共领域 207
三 文艺批评的表演化 210
第四节 商业、知识与审美压迫 213
一 广告叙事及其询唤功能 214
二 专家系统对日常审美的包办 215
三 文化消费的道德化、科层化 217
四 纳入生产循环的自由时间 218
第五节 当代审美文化建设的四个原则 220
一 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同步 220
二 情感化与理性化的平衡 222
三 传统心理与现代理念的交融 224
四 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扶助 225
第八章 私域视角下的当代审美文化讨论 229
第一节 审美快感与生态责任——对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生态学批判 229
一 天人合一还是视听奇观 230
二 “自然艺术”的生态破坏性 233
三 商业护航与原欲释放 235
四 审美快感的生态限度 237
第二节 商业欲望的美学修辞——传媒叙述中的“韩啸行为艺术展” 241
一 没有毛边的技术神话 242
二 被误置的行为艺术主角 244
三 强行植入的艺术命名 245
四 内在叙述的语义断裂 247
五 如何面对传媒叙事 249
第三节 新感性如何成为价值本体——与王德胜教授商榷 251
一 “新感性”是“新”了还是“旧”了 251
二 “新感性”的“价值”应如何提出 254
三 感性价值能否被作为“本体” 257
四 日常生活美学是否还需进一步开放 260
第四节 文艺消费权益的提出与维护 262
一 何谓文艺消费权益 263
二 为何维护 264
三 维护的难点 266
四 如何维护 269
参考文献 273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