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量刑基准概述 5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 5
一 德国学者的观点 5
二 日本学者的观点 6
三 我国学者的观点 6
四 自说的展开 7
第二节 量刑基准的概念 10
一 德国的量刑基准概念 10
二 日本的量刑基准概念 11
三 我国的量刑基准概念 12
四 本书采取的量刑基准概念 14
第三节 量刑基准的特征 15
一 法定性 15
二 当为性 16
三 抽象性 16
四 指导性 17
第四节 量刑基准与相关范畴的辨析 18
一 量刑基准与基准刑 18
二 量刑基准与量刑相场 20
第二章 量刑基准的立法例及其解析 26
第一节 德国的量刑基准立法 26
一 1958年草案 27
二 1962年草案 28
三 1966年选择性草案 31
四 1969年新总则 37
第二节 瑞士的量刑基准立法 43
一 瑞士刑法典第63条及相关规定 43
二 法条释义及其说明 45
第三节 奥地利的量刑基准立法 46
一 奥地利刑法典第32条及相关规定 47
二 法条释义及其说明 49
第四节 日本的量刑基准立法 51
一 1961年改正刑法准备草案 52
二 1974年改正刑法草案 54
三 1948年刑事诉讼法 59
第三章 量刑基准之一:行为责任 62
第一节 量刑责任的界定 62
一 责任的概念 62
二 量刑责任的概念 70
第二节 量刑责任的本质 77
一 行为责任论 77
二 性格责任论 78
三 人格责任论 79
四 机能责任论 81
五 比较与评析 82
第三节 量刑责任与相关范畴的辨析 88
一 量刑罪责与狭义的责任 89
二 量刑罪责与答责性 90
三 量刑罪责与刑事责任 94
第四节 量刑中的责任主义 96
一 量刑中的责任主义的含义 96
二 量刑中的责任主义与主观上可归责的结果 103
三 量刑中的责任主义与可归责于个人的结果 105
四 量刑中的责任主义与量刑情节的错误 111
第四章 量刑基准之二:预防犯罪 119
第一节 量刑中刑罚目的的界定 119
一 刑罚目的与刑罚本质、刑罚的正当化根据 119
二 刑罚目的论的变迁 122
三 量刑中的刑罚目的 130
第二节 报应刑论下的量刑基准 132
一 量刑基准与绝对的报应刑论 133
二 量刑基准与相对的报应刑论 136
三 量刑基准与新报应刑论 144
第三节 一般预防论下的量刑基准 145
一 量刑基准与消极的一般预防论 146
二 量刑基准与积极的一般预防论 148
第四节 特别预防论下的量刑基准 156
一 量刑基准与消极的特别预防论 157
二 量刑基准与积极的特别预防论 159
第五节 双面预防论下的量刑基准 164
一 量刑基准与侧重一般预防的双面预防论 164
二 量刑基准与侧重特别预防的双面预防论 168
第五章 量刑基准的基本理论 170
第一节 幅的理论 170
一 基本内容 170
二 理论特色 172
三 典型判例 176
第二节 点的理论 182
一 基本内容 182
二 理论特色 182
第三节 位置价值说 186
一 基本内容 186
二 理论特色 188
第四节 比较与评析 190
一 对“幅的理论”的反思 190
二 对“点的理论”的反思 194
三 对“位置价值说”的反思 195
第五节 “幅的理论”与“点的理论”的调和 197
一 根据相同 198
二 前提相同 198
三 构造相同 199
四 任务相同 199
第六章 量刑基准研究对我国刑法理论及实践的借鉴 202
第一节 量刑基准研究对深化我国量刑理论的借鉴 202
一 责任和预防的关系在我国的体现 202
二 罪刑均衡与一般预防 207
三 罪刑均衡与特别预防 215
四 罪刑均衡与双面预防 219
五 罪刑均衡与犯罪预防关系的应然归结 221
第二节 量刑基准研究对完善我国量刑法规定的借鉴 222
一 完善我国量刑法规定的主要方案 223
二 对以上各种方案的研讨 226
三 完善我国量刑基准立法的构想 230
第三节 量刑基准研究对促进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借鉴 231
一 对量刑指导意见的评价 231
二 对确定量刑原则的启示 233
三 对调整量刑步骤的启示 236
四 对扩大常见罪名范围的启示 240
五 对适用死刑裁量基准的启示 248
参考文献 254
后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