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定位与反思:西人语境中的“语法”与《自迩集》研究 5
第一节 整体与个案:早期西人语法研究与《自迩集》定位 5
一、早期西人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背景 6
二、三维分类与《自迩集》的坐标定位 8
第二节 洞见与未见:《自迩集》中外研究的综述与比较 21
一、洞见:《自迩集》百年的价值发掘与应用研究 21
二、未见:现有研究的倾向与价值评价的失衡 42
第三节 创见与结构:本书的观察视野与研究方法 48
第二章 载体与观点:汉语教材《自迩集》及其语法观念 52
第一节 文献概述:三版、双语、多底本 53
一、近四十年三版修订 53
二、中西合璧的编写团队与多元编写模式 56
第二节 观念方式:汉语语法观与语法教学法 61
一、威氏的汉语语法观与西方话语体系 62
二、语法教学理念与教材实用导向 69
第三章 矛盾与化解:论述元语言与多元论注体系 76
第一节 “元语言”理论与本领域的应用 77
第二节 内在元语言冲突与西方语法教材底本 79
一、《自迩集》内在的元语言冲突 79
二、元元语言与作为底本的西方语法教材 82
第三节 论述元语言:中英的不完全对译 85
一、翻译中对象元语言信息的处理 86
二、注释中解释元语言的灵活运用 89
第四节 形式元语言:显性与隐性论述并举 91
一、显性与隐性语法论述的分布 91
二、隐性论述:本义核心解释法与多元视角 92
第四章 术语与框架:术语的窘境与语法体系的建立 104
第一节 术语:选择的窘境与沿袭、创制 105
一、问题:《自迩集》语法术语的困窘 105
二、解决:三类术语分类应对 105
第二节 框架概念:Grammar与“神气”、“层次”、“句法” 109
一、“神气”与普遍性的语言表达需要 110
二、“句法”、“文法”与作文的方法 113
第三节 词类系统:“虚实死活”的继承与革新 116
一、源起与发展:传统词源与清代的“虚实死活” 117
二、沿革与传承:西人的接受与《自迩集》的词类系统 121
第五章 共性与异性:《自迩集》汉语语法阐释与分析体系 130
第一节 汉语如何指称人和物:名词与对其的区分 130
一、名词:指称、结构分析与词缀 131
二、冠词:“已准未准”的功能与鉴别方式 135
三、如何区分名词的“性”与单复数 140
四、如何体现“格”差别 150
第二节 汉语如何指代事物:代词 153
一、指代人:人称代词 153
二、称代不确知:疑问代词与不定代词 159
三、表现小句与词汇关系:关系代词 167
四、指别:指示代词及其组合形式 175
第三节 汉语如何列举数目:数词 179
一、基数词的表示方法 180
二、序数与约数的表示方法 186
第四节 汉语如何描述动作:动词及其时体态 189
一、动词的构成及结构分析 190
二、表达五种语气与分词 193
三、三时观与时态标记的非必然性 198
四、时态标记词“着、来着、了”分析 203
第五节 汉语如何协助动词表意:助词 222
一、英文卷的“auxiliary”与助词词类自觉 222
二、结构助词“的”与“得”的关系 223
三、后助助词“来”、“去”、“上”及其复合式 237
第六节 汉语如何描述性质和程度:形容词及其比较级 244
一、形容词的功能与构成 244
二、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 246
第七节 汉语如何表达动作的时间、否定:副词 251
一、副词性的词尾与前缀 251
二、表示时间:“X天”系列与“就”的顺接义 252
三、表示否定:“不”、“没有”和“别” 261
第八节 汉语如何连接单位成分:连词与介词 267
一、连词结构的翻译与“却” 267
二、零形式与动词用作介词 271
三、“给”的给予义和受害义 278
第九节 汉语表达情绪的方式:语气副词与感叹词 284
一、界定语气:语气副词及其表达的强调与转折 285
二、描述语气:感叹词及其它标记词 291
第十节 《自迩集》的汉语量词研究 298
一、量词的实质、分类与功能 299
二、前人基础上的量词词表与论述特色 310
第十一节 汉语如何表示被动含义 327
一、被动的实质与两类实现方式 328
二、有标记被动式:动词与助动词 330
三、表被动的无标记结构 343
第十二节 特殊疑问句:反问句与正反问句 347
一、实现无疑而问:反问句 348
二、并列肯定与否定:正反问句 352
第六章 结语与拓展:《自迩集》的“致远由迩” 358
第一节 《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 358
第二节 探索早期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之应用 363
附录:《自迩集》三版书影 367
基本文献 369
参考文献 371
后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