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市志 1994-2005》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增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6062856
  • 页数:9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地方志。记述内容主要是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后至2005年12年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进程,是与首轮编修的县志衔接的续志。

总述 1

大事记 9

卷一 建置镇街简况 19

第一章 建置 19

第一节 位置 19

第二节 建置沿革 19

第三节 境域 县治 20

第四节 行政区划 21

第二章 镇街简况 25

第一节 荔城街 25

第二节 增江街 28

第三节 朱村街 29

第四节 新塘镇 31

第五节 永和镇 33

第六节 仙村镇 35

第七节 沙埔镇 37

第八节 宁西镇 38

第九节 石滩镇 39

第十节 三江镇 41

第十一节 沙庄街 42

第十二节 中新镇 43

第十三节 福和镇 45

第十四节 镇龙镇 46

第十五节 派潭镇 48

第十六节 正果镇 51

第十七节 小楼镇 54

卷二 自然环境 57

第一章 自然条件 57

第一节 地质 57

第二节 地貌 60

第三节 山脉 61

第四节 河流 62

第五节 气候 64

第六节 土壤 68

第七节 植被 70

第二章 自然资源 70

第一节 土地资源 70

第二节 矿产资源 71

第三节 水资源 72

第四节 生物资源 72

第三章 自然灾害 73

第一节 水灾 73

第二节 旱灾 74

第三节 风灾 74

第四节 霜冻 75

第五节 雷电 75

卷三 人口 77

第一章 人口状况 77

第一节 人口增长 77

第二节 人口分布 78

第三节 外来人口 80

第二章 人口结构 80

第一节 民族 80

第二节 姓氏 82

第三节 年龄 89

第四节 性别 91

第五节 婚姻 93

第六节 职业 93

第七节 文化程度 94

第三章 计划生育 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6

第二节 政策措施 96

第三节 计生服务 97

第四节 优待奖励 97

第五节 晚婚晚育 优生优育 97

卷四 环境保护 土地管理 101

第一章 环境保护 1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01

第二节 环境质量与监测 101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 106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治理 107

第五节 环境管理 109

第二章 土地管理 11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10

第二节 土地规划 111

第三节 土地调查与地籍管理 111

第四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12

第五节 建设用地管理 114

第六节 土地市场管理 115

第七节 土地法规宣传与执法 119

卷五 城乡建设 121

第一章 规划与管理 1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1

第二节 规划编制 121

第三节 规划管理 125

第二章 城区建设与管理 1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8

第二节 城区建设 128

第三节 市政设施养护管理 135

第三章 村镇建设与管理 137

第一节 农村建设 137

第二节 中心镇建设 138

第四章 建筑业 140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140

第二节 建筑工程设计 141

第三节 建筑施工 142

第五章 房地产业 146

第一节 房产管理 146

第二节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146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经营 147

专记一 兴建增城广场 148

专记二 兴建挂绿广场 151

卷六 交通 邮政 电信 154

第一章 交通 15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54

第二节 公路 155

第三节 公路管养 163

第四节 公路运输 166

第五节 铁路 172

第六节 水路 174

第二章 邮政 17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77

第二节 体制改革 179

第三节 邮政网络 180

第四节 邮政业务 183

第三章 电信 18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85

第二节 电信业务 186

第三节 电信建设 187

第四节 电信管理 190

卷七 经济综述 192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 192

第一节 主要经济指标 192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 193

第三节 工业经济效益 194

第四节 居民生活水平 195

第五节 经济结构 197

第六节 区域经济差别 200

第二章 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203

第一节 初始发展阶段 203

第二节 加快发展阶段 203

第三节 扩张发展阶段 205

第四节 优化整合阶段 207

第三章 经济体制改革 210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10

第二节 企业体制改革 212

卷八 经济管理 217

第一章 计划管理 2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17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17

第三节 计划编制 217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 218

第二章 统计管理 218

第一节 机构与体制 218

第二节 统计执法 218

第三节 统计服务 219

第四节 基础建设 219

第三章 物价管理 2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19

第二节 物价宏观调控 220

第三节 收费管理与价格评估 220

第四节 监督检查 221

第四章 质量技术监督 2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21

第二节 计量器具管理 221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222

第四节 质量管理 222

第五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223

第六节 机构统一代码标识办证工作 224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224

第一节 企业登记管理 224

第二节 市场经济秩序监管 225

第三节 合同管理 227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227

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228

第六章 审计监督 229

第一节 财政审计 230

第二节 财务收支审计 230

第三节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 231

卷九 农业 232

第一章 机构设置 232

第一节 行政与事业单位 232

第二节 社团组织 232

第二章 体制与管理 233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33

第二节 财务管理 234

第三节 扶贫解困 235

第四节 减轻农民负担 235

第五节 种粮补贴 236

第三章 生产条件 236

第一节 耕地面积 236

第二节 劳动力与转移就业 237

第三节 农田建设 238

第四节 农业机械装备 239

第四章 种植业 241

第一节 粮食 241

第二节 园艺与经济作物 243

第五章 畜牧水产业 246

第一节 畜牧业 246

第二节 水产业 251

第六章 农业科技 254

第一节 科研项目 254

第二节 水稻耕作技术推广 255

第三节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257

第四节 新品种推广 258

第五节 农技队伍培训 259

第七章 农业现代化 259

第一节 产业化经营 259

第二节 示范基地 260

第三节 龙头企业 260

第四节 农业信息网络 261

第五节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 261

第八章 农业行政执法 262

第一节 执法机构 262

第二节 涉农经营监管 262

第三节 执法检查 263

专记一 增城丝苗稻米 263

专记二 增城野生稻 271

卷十 林业 275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75

第一节 林地面积 275

第二节 林木蓄积量 276

第三节 林种分布 276

第二章 植树造林 279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79

第二节 造林方式 280

第三节 营造速生丰产林 280

第四节 绿化植树 281

第三章 林业经营 282

第一节 山林权属 282

第二节 国营林场经营 282

第三节 个体户造林 284

第四节 林产品加工 284

第四章 森林资源保护 285

第一节 护林机构 285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 285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保护 286

第四节 森林防火 286

第五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 287

第五章 林业生态建设 287

第一节 生态公益林 287

第二节 森林公园建设 288

第三节 重点生态工程 289

卷十一 水利 电力 291

第一章 水利 291

第一节 水政管理 292

第二节 水利工程 293

第三节 三防工作 300

第四节 水库移民安置 301

第二章 电力 30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02

第二节 发电 303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306

第四节 供电用电 311

第五节 经营管理 312

第六节 安全管理 313

卷十二 工业 314

第一章 机构设置 31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14

第二节 服务机构 315

第二章 工业企业改革 315

第一节 改革概况 315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 317

第三节 乡镇企业改革 317

第四节 二轻企业改革 317

第三章 工业企业类型 318

第一节 国有企业 318

第二节 集体企业 319

第三节 个体私营企业 320

第四节 外商投资企业 320

第五节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321

第四章 主要工业门类 322

第一节 粮油、食品工业 322

第二节 纺织、服装工业 323

第三节 化学工业 325

第四节 五金、塑料工业 326

第五节 建材工业 328

第六节 家具、日用品、玩具工业 330

第七节 机械、造纸工业 331

第八节 汽车、摩托车工业 333

附录 2005年增城市年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名录 335

第五章 工业园区 336

第一节 新塘工业加工区 337

第二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 339

第三节 广州增城汽车工业城 339

第四节 东区高科技工业园 340

第五节 环保工业园 340

第六章 安全生产监管 34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41

第二节 安全监管 341

卷十三 商业 343

第一章 商业体制改革 34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43

第二节 经营体制 343

第二章 商品流通 346

第一节 经营状况 346

第二节 管理状况 356

第三章 商业网点建设 359

第一节 国合商业网点 359

第二节 商贸中心区 359

第三节 超级市场 360

第四节 集贸市场 361

卷十四 旅游业 365

第一章 机构设置 3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5

第二节 业务机构 365

第二章 旅游资源 367

第一节 自然类资源 367

第二节 人文类资源 371

第三章 旅游景区开发 379

第一节 寺庙景区 379

第二节 游乐度假区 380

第三节 住宅区与特色景区 380

第四节 广场、公园 381

第四章 旅游节庆与旅游市场 382

第一节 旅游节庆 382

第二节 旅游市场 383

专记 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 384

卷十五 餐饮业 服务业 387

第一章 餐饮业 38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87

第二节 餐饮经营企业 388

第三节 名菜美食 390

第二章 服务业 39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91

第二节 主要服务行业 392

卷十六 外经贸 口岸 395

第一章 外经贸 39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95

第二节 对外贸易 396

第三节 引进资金与技术 397

第四节 外商投资企业选介 399

第二章 口岸 400

第一节 概况 400

第二节 海关 402

第三节 出入境检验检疫 402

第四节 出入境边防检查 404

第五节 海事管理 405

卷十七 财税 金融 408

第一章 财政 40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08

第二节 财政体制改革 409

第三节 预算内财政收支 409

第四节 预算外财政收支 412

第五节 财务管理 413

第二章 税务 41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14

第二节 税务征管改革 415

第三节 国税征收 415

第四节 地税征收 416

第三章 金融 418

第一节 金融机构 418

第二节 金融监管 420

第三节 存贷款 422

第四节 货币发行与金银管理 424

第五节 会计结算与国库管理 425

第六节 外汇管理 425

第七节 理财服务 427

第四章 保险 证券 427

第一节 保险业 427

第二节 证券业 429

卷十八 政党 430

第一章 中共增城地方组织 430

第一节 党员代表大会 430

第二节 市委领导班子与工作机构 430

第三节 市委重要决策 433

第四节 纪检工作 434

第五节 组织工作 440

第六节 宣传工作 443

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444

第八节 党史工作 446

第九节 党校工作 447

第十节 老干部工作 448

第十一节 思想教育活动 450

第二章 民主党派增城地方组织 452

第一节 民进增城总支部 452

第二节 民建增城支部 453

第三节 民盟增城总支部 453

卷十九 人大 政府 政协 455

第一章 增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455

第一节 人大代表选举 455

第二节 历届(次)市人民代表大会 457

第三节 市人大常委会 459

第四节 镇(街)人民代表大会 462

第五节 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463

附录 前志补遗——增城选区全国、广东省人大代表名录 463

第二章 增城地方人民政府 46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65

第二节 重要决策与实施 468

第三节 议案、提案办理 470

第四节 信访工作 471

第三章 人民政协增城市委员会 473

第一节 委员产生 473

第二节 机构设置 474

第三节 市政协会议 475

第四节 主要活动 475

卷二十 社会团体 478

第一章 增城市总工会 478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78

第二节 主要工作 479

第二章 共青团增城市委员会 480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80

第二节 主要工作 480

第三章 增城市妇女联合会 482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82

第二节 主要工作 483

第四章 增城市残疾人联合会 48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84

第二节 康复工作 485

第三节 就业培训 486

第四节 助残工程 487

第五章 其他社会团体 487

第一节 增城市工商业联合会 487

第二节 增城市科学技术协会 488

第三节 增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491

第四节 增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491

第五节 增城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 492

卷二十一 政法 494

第一章 政法管理 494

第一节 政法委员会 494

第二节 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 494

第二章 公安 49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95

第二节 安全保卫 496

第三节 打击违法犯罪 496

第四节 社会治安管理 498

第五节 交通管理 500

第六节 消防管理 501

第七节 户籍管理 502

第八节 出入境管理 503

第九节 公安预审 503

第十节 监所管理 504

第三章 检察 50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04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05

第三节 反贪污贿赂 507

第四节 法纪检察 507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08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 508

第七节 控告申诉检察 508

第四章 审判 50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09

第二节 刑事审判 509

第三节 民商事审判 510

第四节 行政审判 510

第五节 信访与司法救助 510

第六节 审判执行 511

第七节 法庭建设 511

第五章 司法行政 51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11

第二节 普法教育 512

第三节 民事调解 512

第四节 律师事务 512

第五节 公证业务 513

第六节 刑释人员安置帮教 513

第七节 法律援助 513

卷二十二 军事 514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与驻军 514

第一节 地方军事机构 514

第二节 驻军单位 515

第二章 国防动员 515

第一节 工作机构 515

第二节 国防教育基地 516

第三节 战备建设 516

第四节 防空建设 516

第五节 国防教育 517

第三章 征兵 518

第一节 兵役登记与征兵宣传 518

第二节 体格检查 518

第三节 政审定兵 519

第四章 民兵与预备役 519

第一节 预备役官兵登记 519

第二节 民兵组织 520

第三节 民兵政治教育 520

第四节 民兵军事训练 520

第五节 民兵“参建”活动 521

卷二十三 人事 编制 523

第一章 人事管理 523

第一节 人事制度改革 523

第二节 干部管理 525

第三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527

第四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528

第五节 人才交流服务 528

第六节 工资福利与退休 530

第二章 编制管理 531

第一节 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531

第二节 机构编制管理 533

第三节 事业单位登记 534

第四节 2005年机构设置 534

卷二十四 港澳台事务 侨务 外事 536

第一章 华侨、港澳同胞事务 53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36

第二节 侨情 536

第三节 联谊活动 537

第四节 落实侨务政策 537

第二章 涉台事务 53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38

第二节 联络接待 538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与服务 539

第三章 兴办公益事业 540

第一节 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540

第二节 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543

第四章 外事活动 544

第一节 外宾来访 544

第二节 出访 545

卷二十五 精神文明建设 547

第一章 创建文明活动 547

第一节 创建文明行业 547

第二节 创建文明村镇 548

第三节 创建文明城市 550

第二章 公民道德教育活动 552

第一节 思想道德教育 552

第二节 爱国爱乡教育 553

第三节 青少年教育 554

第四节 文明行为教育 555

第五节 专题论坛活动 556

第六节 评选“文明之星” 556

卷二十六 教育 557

第一章 行政管理 55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7

第二节 管理体制 557

第二章 幼儿教育 55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58

第二节 幼教管理 562

第三节 幼儿园选介 563

第三章 九年制义务教育 564

第一节 小学教育 564

第二节 初中教育 571

第三节 畬族学校 574

第四节 特殊学校 575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575

第六节 学校选介 576

第四章 普通高中教育 57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78

第二节 学校选介 581

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8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82

第二节 学校选介 583

第六章 高等教育 584

第一节 广播电视大学 584

第二节 民办高等院校 588

第七章 成人教育 58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89

第二节 学校选介 590

第八章 教学研究 591

第一节 教研概况 591

第二节 教研成果 592

第九章 教师队伍 594

第一节 队伍状况 594

第二节 教师待遇 595

第三节 师资培训 596

第十章 教育经费与学校建设 596

第一节 教育经费 596

第二节 校舍建设 599

第三节 教学设施 600

卷二十七 科技 602

第一章 机构设置 60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02

第二节 科研单位 602

第三节 事业单位 604

第二章 科技队伍 605

第一节 队伍状况 605

第二节 人员管理 606

第三节 人才培训 607

第三章 科技发展 607

第一节 科技政策 607

第二节 科技规划与实施 608

第三节 科技开发项目 610

第四节 科技经费 614

第五节 科技成果 615

第六节 知识产权保护 620

第七节 地震监测 622

第八节 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623

第四章 科普活动 624

第一节 科技活动周、活动月 624

第二节 科技学术交流 624

卷二十八 文化事业 626

第一章 机构与管理 626

第一节 文化单位 626

第二节 群众文化团体 628

第三节 文化市场管理 629

第二章 广场文化 630

第一节 健身娱乐活动 630

第二节 汇演比赛活动 630

第三节 节日喜庆活动 631

第四节 公益活动 631

第三章 传统民间艺术 632

第一节 客家山歌 632

第二节 粤曲 635

第三节 民间舞蹈 638

第四节 榄核雕刻 640

第四章 文学艺术 641

第一节 文艺创作概况 641

第二节 文艺著作目录 643

第三节 文艺交流活动 644

第四节 诗词歌曲作品选 645

附录 前志著作目录与诗词文联选补遗 656

第五章 社会科学 665

第一节 学术交流活动 665

第二节 学术著作目录 665

附录 前志学术交流活动补遗 666

第六章 广播电视与报刊 667

第一节 广播电视 667

第二节 《增城日报》 668

第七章 档案工作与地方志编修 669

第一节 档案工作 669

第二节 地方志编修 669

卷二十九 文物 671

第一章 文博事业 671

第一节 博物馆 671

第二节 文物普查与保护 671

第二章 古代文物 674

第一节 馆藏文物 674

第二节 古遗址与墓葬 678

第三节 寺庙 书院 祠堂 681

第四节 民宅 炮楼及其他建筑 686

第五节 古村落与历史街区 692

第六节 摩崖 匾额 铁器 695

第三章 近现代文物 697

第一节 革命活动旧址 697

第二节 近现代建筑 698

卷三十 体育 699

第一章 机构设置 699

第二章 场地设施 699

专记 增城市体育中心广场 700

第三章 群众体育 702

第一节 城市体育 702

第二节 农村体育 702

第三节 全民健身活动 703

第四章 学校体育 703

第一节 普通学校体育 703

第二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704

第三节 业余体育学校 704

第五章 体育竞赛 705

第一节 市运动会 705

第二节 参加省、广州市运动会 705

第三节 参加全国运动会 706

第四节 参加国际比赛 706

第五节 承办国际与全国赛事 708

卷三十一 卫生 709

第一章 机构与管理 7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09

第二节 医疗机构 709

第三节 教学与科研机构 713

第四节 卫生制度改革 714

第五节 卫生经费 714

第六节 医疗设施 715

第二章 临床医疗 718

第一节 中医 718

第二节 西医 71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719

第四节 护理 720

第三章 卫生防疫 722

第一节 防疫机构 722

第二节 计划免疫 722

第三节 疾病控制 723

第四节 慢性病与性病防治 725

第四章 公共卫生 726

第一节 公共卫生监督 726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727

第三节 健康教育活动 728

第四节 红十字会救助活动 729

第五章 卫生保健 729

第一节 妇女保健 729

第二节 儿童保健 730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 731

第六章 食品药品监管 7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32

第二节 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 732

第三节 食品安全监管 734

第四节 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 734

卷三十二 劳动 社会保障 民政 735

第一章 劳动管理 73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735

第二节 用工制度和工资待遇 736

第三节 安全生产 738

第四节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740

第五节 劳动监察 742

第六节 劳动争议仲裁 743

第七节 劳动就业 744

第二章 社会保障 748

第一节 社会保险 748

第二节 养老保险 749

第三节 失业保险 749

第四节 工伤保险 750

第五节 生育保险 750

第六节 医疗保险 751

第三章 民政 75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751

第二节 基层组织建设 751

第三节 社会救助 752

第四节 双拥 优抚 安置 754

第五节 扶持老区建设 756

第六节 福利事业 756

第七节 殡葬管理 757

第八节 社会事务管理 758

卷三十三 语言 风俗 760

第一章 语言使用情况 760

第二章 粤语增城话 761

第一节 增城话语音系统简介 761

第二节 增城话语音的内部差异 763

第三章 增城客家话 770

第一节 程乡话与长宁话音系 770

第二节 程乡话与长宁话的语法、词语差异 773

第三节 粤语对客家话语音的影响 777

第四节 粤语对客家话词语的影响 779

第五节 客家话与粤语语法比较 787

第六节 粤客差距较大的词语 790

第四章 增城畲族语言 799

第一节 畲族村语言使用简况 799

第二节 畲语语音 801

第三节 畲语语法 803

第四节 畲语词汇 810

第五章 风俗 817

第一节 广府风俗 817

第二节 客家风俗 824

第三节 畲族风俗 827

专记 多元文化和谐相处 830

附录一 已废止的广府旧风俗 833

附录二 已废止的客家旧风俗 834

附录三 已失传的客家行嫁歌拾遗 837

附录四 已废止的畲族旧风俗 838

卷三十四 人物 840

第一章 人物传 840

李守真 840

郭冠雄 840

江焕章 841

郑月英 841

宋刚 842

黄平 842

王文 842

丁鸿 843

钟煜明 844

伍伟能 844

王国祥 844

朱裕明 845

伍焕林 845

汪立华 846

罗育文 846

王干忠 846

钟景阳 847

丁枫 847

郑润锵 847

李中流 847

黄道开 848

黄炳财 848

廖丽莲 848

徐景华 848

附录一 前志《人物传》补遗 849

石达开 849

林直勉 849

朱宝田 849

邓锦坤 850

张 园 850

罗国强 850

附录二 前志《人物传》补记 850

赖际熙 850

潘耀年 851

附录三 前志入传人物名表 851

第二章 人物录 855

一、荣誉市民 855

二、模范人物 858

三、优秀人物 862

第三章 人物表 862

一、在外地的增城籍知名人士 862

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864

三、增城市劳动模范 865

四、优秀教师 866

附录 重要文献选辑 869

增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增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869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874

增城市政府关于推进中心村建设和农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意见 878

增城市人民政府 增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882

增城市人民政府 增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办法 890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的批复 8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广东省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的批复 898

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关于石达开籍贯的证明) 899

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 899

增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899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 902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 906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施意见 912

中共增城市委 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 916

增城市镇(街)行政区划调整机构编制方案 921

1995年版《增城县志》勘误表 924

主题索引 926

汉语拼音检字表 926

笔画主题索引 929

编后记 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