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心理学与教育概论 3
第一章 心理学与教育概述 3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4
二、心理学的性质与主要分支学科 8
三、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9
四、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0
五、心理学与教育 12
第二节 心理现象的实质 13
一、心理的生理基础 14
二、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16
三、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17
四、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18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 18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
二、现代的心理学流派 19
三、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4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26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26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7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33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33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34
三、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 35
第二节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 39
一、成熟论 39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39
三、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43
四、相互作用观 48
五、社会文化观 51
第三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52
一、遗传因素 52
二、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 52
三、家庭因素 53
四、学校教育因素 55
第四节 发展心理中的教育原则 56
一、教育要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 56
二、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57
三、教育要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 57
四、教育要遵循系统论的观点综合运用教育资源 57
第二编 普通心理学与教育 61
第三章 注意与教育 61
第一节 注意概述 62
一、注意的含义与机制 62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63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64
一、无意注意 65
二、有意注意 66
三、有意后注意 66
第三节 注意力及注意规律的教育应用 67
一、注意的品质 67
二、注意规律的教育应用 74
第四章 感知觉与教育 77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78
一、感觉的含义及意义 78
二、知觉概述 79
三、感知觉的种类 80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81
第二节 感知觉的特性与教育 82
一、感觉的特性及规律 82
二、知觉的特性及规律 85
三、感知规律的教育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89
第三节 观察力及其培养 91
一、观察与观察力的含义 91
二、观察的种类 91
三、观察力的意义 91
四、观察的品质 92
五、观察活动的规律 92
六、观察力培养的教育措施 93
第五章 记忆与教育 96
第一节 记忆及其分类 97
一、记忆的含义 97
二、记忆的种类 98
三、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99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102
一、编码 102
二、存储 102
三、提取 102
四、遗忘 103
第三节 记忆的三个阶段 106
一、感觉记忆 107
二、短时记忆 107
三、长时记忆 109
第四节 记忆规律的教育运用 111
一、记忆的规律 111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与记忆效果 112
第六章 想象、思维与教育 115
第一节 想象与教育 116
一、想象的含义与意义 116
二、想象的种类 117
三、想象力及其培养 119
第二节 思维概述 122
一、思维的含义与意义 122
二、思维的种类 124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26
第三节 思维的基本形式与过程 128
一、思维的基本形式 128
二、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 129
三、思维的基本过程 131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33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133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33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34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35
一、思维的品质 135
二、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136
三、创造性思维的一般过程 137
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育措施 138
第七章 情感、意志与教育 142
第一节 情感与教育 143
一、情感的含义与功能 143
二、情感的基本特征 145
三、情感的机体变化与外部表现 146
四、情感的分类 149
五、情感的品质及其培养 151
第二节 意志与教育 154
一、意志的含义与意义 154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54
三、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155
四、意志行动的过程 156
五、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59
第八章 动机与教育 163
第一节 动机概述 164
一、动机的含义 164
二、动机的种类 165
三、动机的功能 166
第二节 动机理论 167
一、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 167
二、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 169
三、认知学派的动机理论 172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77
一、学习动机概述 177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78
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与教育 185
第一节 气质与教育 186
一、气质的含义 186
二、气质的类型 187
三、气质的教育意义 190
第二节 性格与教育 193
一、性格的含义 193
二、性格的结构和类型 194
三、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97
四、性格培养的教育措施 200
第三节 能力与教育 201
一、能力的含义 201
二、能力的差异 203
三、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206
四、能力培养的教育措施 208
第三编 教育心理与教育 211
第十章 学习心理与教育 211
第一节 学习心理概述 212
一、学习的含义 212
二、学习的意义 212
三、学习的分类 213
第二节 学习理论概述 215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215
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216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17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218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育 219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意义 219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219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概述 220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223
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育措施 224
第四节 知识的学习与教育 225
一、知识概述 225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26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29
第五节 学习策略与教育 232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232
二、学习策略的种类 233
三、学习策略的教育训练 235
第十一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237
第一节 品德概述 238
一、品德的含义与意义 238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39
三、品德形成的理论概述 240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241
一、品德形成的过程 241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245
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248
一、品德培养的一般策略 248
二、不良品行的成因与矫正 250
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与教育 254
第一节 专家型教师的品质 255
一、专家型教师的含义及其特征 255
二、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心理差异 256
三、专家型教师的形成过程 257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角色 259
一、角色的含义 259
二、教师的多重心理角色 259
三、教师的角色冲突 261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263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263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265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267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 268
第十三章 心理健康与教育 27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272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272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73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75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与意义 275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276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279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280
主要参考文献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