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刚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07093523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两汉典籍为基础,兼及出土文献,全面解析了两汉时期知识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在汉代社会政治中的作用,进而指出汉代知识与政治的互动开启了中国帝制时代的新样式。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5

三、基本思路与方法 10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政治与知识界 13

一、秦政与东方士人的内在思想冲突 13

二、“焚书坑儒”再辨析 18

三、秦末政局下的士人 33

第二章 汉初政治演进与知识阶层 37

第一节 “布衣将相之局”下的知识阶层 37

一、“布衣将相之局”的兴起 37

二、“布衣将相”的政治资源与传统 40

三、“布衣将相”的文化底蕴与士人境况 45

第二节 汉初文化政策的调整 49

第三节 黄老与儒学的对立 54

一、关于“无为” 55

二、“长者”与“王者师” 62

三、“家人言” 67

四、汉初权力结构与黄老兴盛 71

第三章 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士人的政治走向 74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下的士人命运 74

一、汉初诸侯宾客之盛 75

二、东方政策 77

三、淮南之狱 81

第二节 内外朝下的士人 85

一、丞相选士 86

二、“天子宾客” 89

三、从内外朝看士人的政治空间 92

第三节 “独尊儒术”的学术政治意义 95

第四节 阿世与避世:隐逸之士的政治文化生态 103

第四章 “汉家制度”的政治定位及理论透视 112

第一节 “汉家制度”的意义及政治取向 114

一、关于“汉家”:“官天下”与“家天下” 115

二、“承秦”与“继周” 120

三、“王”与“霸” 125

第二节 道统与法统:国家政权的理论化与合法化问题 130

一、“受命”与“功德” 133

二、“革命”正当性的背后 137

三、从陆贾到董仲舒:理论的建构 141

第三节 德政与法政:伦理政治的新发展 145

一、“治身”与“治心”:重拾伦理关注 147

二、“积德”与“去恶”:政治积累的重要性 153

四、管制与教化 158

第四节 “为君之术”的省察与“为吏之道”的转型 162

第五章 西汉政治演进中的经学及知识分子 173

第一节 推故与出新:西汉“经学时代”的到来 176

一、从滥觞到巨流:“经学时代”之起 176

二、官学之路:五经博士与通经入仕 179

三、“新王”与“旧典”:“通经致用”下的政治设计 185

第二节 明堂问题 189

一、关于明堂 190

二、春秋战国政治中的明堂轨迹 192

三、汉初以来不同派别的明堂观念 196

四、从明堂之议到尊儒改制 199

五、禘祫和辟雍:明堂与太学问题 203

第三节 齐鲁学之争与武宣政治 209

一、齐学、鲁学意义辨正 210

二、鲁地学者的被排摈与政治转型下的《公羊》大兴 213

三、武帝朝政治中的《穀梁》学与太子党 218

四、“守文”立场与合法性:昭宣之世的政治与学术 221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经学发展 225

一、“改制”思潮与“更受命” 226

二、王莽代汉 231

三、“法古”的失败 238

第六章 东汉儒学与政治发展 242

第一节 “汉室中兴”与政治文化走向 242

一、“儒者气象” 242

二、“人心思汉”与“汉家旧制” 245

三、“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治文化意义 250

第二节 知识与权力结合下的豪族政治 254

一、由“质”到“文”:官吏政治性格的转变 255

二、世官与学术:世家大族的诗书传家 259

三、“门生故吏”的政治文化意义 262

第三节 从谶纬到“国宪”:政治演进下的文献神学化 265

第四节 政治推引下的士风变迁 274

一、政统与学统关系的新调整 275

二、太学与太学生:从显要到清流 278

三、游学与清议 283

四、“党锢之祸” 288

第五节 鸿都门学 296

第六节 今文官学的衰落与今古文的合流 304

一、今古文经学意义辨正 305

二、东汉的“古学”兴盛与今古文之辩 314

三、“郑学”的出现与经学的融合 319

第七章 “知识化”与统治集团的政治性格 324

第一节 官员知识结构的改造:文法吏、军功吏、经术吏 324

一、文法吏的知识结构、政治性格与专制政治的运作 325

二、文法吏与军功吏的矛盾及政治空间的占据 329

三、从知识背景看文法吏之弊与经术吏的政治介入 333

四、汉专制政治中的文法吏与经术吏 338

第二节 选官制度的政治文化意义 343

第三节 “春秋决狱”与政治精神 352

一、对秦政改造的要求与儒家“春秋决狱”的出现 353

二、儒家精神对律令系统的改造 355

三、“春秋决狱”是传统政治的内在精神要求 359

结语 363

主要参考书目 371

后记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