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世 1
二 童年时代 4
三 到成都去刻苦自学 9
四 投身辛亥革命 14
五 到上海去寻求救国真理 18
六 从教师到记者 24
七 五四运动与《川报》 28
八 川南的新教育试验 32
九 战乱中的思索 40
十 社会改革的第一个试验——成都通俗教育馆 46
十一 社会改革的第三个试验——民生公司 55
十二 社会改革的第二个试验——北碚的乡村建设 68
十三 民生公司的初期发展 81
十四 中国士兵第一次登上外国轮船检查 88
十五 “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98
十六 考察华东、东北和华北 104
十七 “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业 115
十八 平地涌现出来的一颗明珠——北碚 122
十九 家中的父亲 136
二十 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43
二十一 “民生精神” 154
二十二 第一次在中国西部地区召开的科学盛会 167
二十三 致力于四川统一 175
二十四 长江上的三大奇迹 187
二十五 四川省建设厅厅长 196
二十六 抗战爆发,祖母去世 206
二十七 1937年在南京 212
二十八 1938年在武汉 217
二十九 战时运输最紧张的一幕——宜昌撤退 228
三十 回到北碚的一天 236
三十一 翻车前后 243
三十二 开拓战时运输局面 248
三十三 “五三”、 “五四”大轰炸以后 255
三十四 第一次随父亲去成都 261
三十五 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 271
三十六 第二次随父亲去成都 277
三十七 重病期间 285
三十八 民生公司在战时的牺牲 290
三十九 过惯了艰苦朴素的生活 298
四十 “不容易被人理解的人” 306
四十一 始终不忘北碚建设 312
四十二 人们眼中的北碚 317
四十三 战后现代化建设的理想 326
四十四 出席国际通商会议 337
四十五 同孔宋集团的斗争 350
四十六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355
四十七 到加拿大贷款造船 361
四十八 1947年在上海 365
四十九 燕子矶上的回顾和展望 374
五十 保护船舶,迎接解放 379
五十一 营救陷于台湾的轮船 384
五十二 重庆解放 389
五十三 在香港逗留期间 396
五十四 返回祖国 402
五十五 给儿女们的家信 409
五十六 不幸逝世 416
五十七 卢作孚与重要人士的往来信件 422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将悲痛和思念留在人间 429
后记之一 438
后记之二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