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1
概述 1
大事记 11
卷一 建置 政区 65
第一章 建置沿革 65
第二章 行政区划 6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行政区划 6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67
第三章 县城 75
第四章 乡镇 75
海城镇 75
汕尾镇 76
梅陇镇 77
公平镇 77
陶河镇 78
赤坑镇 78
大湖镇 79
鮜门镇 79
小漠镇 80
赤石镇 80
鹅埠镇 81
平东镇 81
黄羌镇 82
联安镇 82
马宫镇 83
红草镇 83
遮浪镇 84
捷胜镇 84
田墘镇 84
东涌镇 85
可塘镇 85
附城乡 86
城东乡 86
莲花山乡 86
附录: 87
圆墩林场 87
西坑林场 87
黄羌林场 87
梅陇农场 88
公平水库 88
卷二 自然环境 89
第一章 地质 89
第一节 地层 89
第二节 构造 91
第三节 岩浆岩 94
第四节 矿藏 94
第五节 地震 94
第二章 地貌 96
第一节 地势 96
第二节 山地、丘陵 96
第三节 台地、平原 98
第三章 气候 99
第一节 气象要素 99
第二节 物候与气象谚语 105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106
第四章 水文 116
第一节 河流水系 116
第二节 水资源 120
第五章 土壤 125
第一节 土壤分布 125
第二节 土壤的分类与特性 125
第六章 生物 131
第一节 陆地动物 131
第二节 陆地植物 132
第三节 水生生物 133
第七章 海域 138
第一节 海岸线 138
第二节 海湾、港湾 138
第三节 岛、礁、沙滩、岬 139
第四节 海洋水文 144
卷三 人口 156
第一章 总量分布 156
第一节 总量 156
第二节 分布 159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62
第一节 自然构成 162
第二节 社会构成 168
第三章 人口变动 175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75
第二节 社会变动 177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 178
第五章 计划生育 179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180
第二节 政策 措施 181
第三节 成果 182
卷四 华侨、港澳台同胞 185
第一章 华侨 185
第一节 海外华侨 185
第二节 归国华侨、侨眷 189
第三节 华侨华人社团 191
第四节 华侨华人知名人士 193
第五节 海丰县政府侨务办公室 195
第二章 香港同胞 196
第一节 人口 196
第二节 职业 197
第三节 与祖国家乡之往来 198
第三章 澳门同胞 203
第一节 人口 203
第二节 职业 204
第三节 乡贤 204
第四节 社团 205
第四章 台湾同胞 206
第一节 人口 206
第二节 知名人士 206
第三节 爱国爱乡往来 207
第四节 对台工作机构 207
卷五 经济综述 208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 208
第一节 清代以前经济 208
第二节 清代经济 209
第三节 民国时期经济 210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 211
第一节 经济发展速度 211
第二节 投资建设 216
第三节 投资效益 217
第三章 经济结构 217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17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20
第三节 流通结构 225
第四章 国民收入与人民生活 227
第一节 国民收入 227
第二节 人民生活 228
卷六 经济管理 234
第一章 计划管理 234
第一节 机构 234
第二节 计划经济 234
第二章 物价管理 236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36
第二节 价格 236
第三节 物价检查 238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24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42
第二节 市场管理 243
第三节 打击投机倒把 244
第四节 工商登记 245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248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248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249
第一节 计量管理 249
第二节 产品标准化管理 251
第五章 审计 251
第六章 统计服务与监督 25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52
第二节 服务与监督 252
第七章 环境保护 253
第一节 环境污染 253
第二节 环境监测 255
第三节 监督与管理 259
卷七 农业 260
第一章 发展概况 260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农业 26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 261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262
第二章 农业体制变革 264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时期 264
第二节 土地改革时期 265
第三节 互助合作组时期 265
第四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 266
第五节 人民公社化时期 266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267
第七节 改革开放时期 267
第三章 生产与技术 268
第一节 产区分布 268
第二节 品种 270
第三节 耕作制度 274
第四节 栽培技术 275
第五节 农用土地 279
第六节 肥料施用 281
第七节 植物保护 283
第八节 农业机械 285
第四章 农业机构 285
第一节 农业管理机构 285
第二节 农业服务机构 286
第三节 农业科学研究所 287
第四节 农业技术学校 288
第五节 农业科技培训 288
第六节 社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89
第七节 试验推广网络 289
第五章 林业 2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90
第二节 森林资源 290
第三节 采种育苗 291
第四节 植树造林 292
第五节 森林保护 297
第六节 山林权属 298
第七节 林场 299
第八节 林木经营 301
第六章 畜牧 302
第一节 畜牧管理机构 302
第二节 畜禽业的发展 302
第三节 畜禽品种 305
第四节 饲料及管养技术 307
第五节 疫病防治和检疫 309
卷八 水利 电力 312
第一章 机构沿革 312
第一节 水利行政机构 312
第二节 指挥机构 313
第三节 电力管理机构 313
第二章 农田灌溉 314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14
第二节 引水工程与提水设施 323
第三节 移民安置 325
第三章 整治工程 326
第一节 江河整治 327
第二节 防潮与围垦工程 330
第三节 治涝工程 332
第四章 其他水利建设 334
第一节 水土保持 334
第二节 供水工程 334
第五章 电力建设 335
第一节 水电站 336
第二节 火电厂 339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341
卷九 水产业 344
第一章 自然条件 346
第一节 气候与水文、水质 346
第二节 水域 347
第三节 水产资源 349
第二章 渔业生产体制 35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渔业管理形式 35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变革 351
第三章 捕捞 357
第一节 生产发展综述 357
第二节 渔汛渔期 359
第三节 渔具渔法 360
第四章 养殖 362
第一节 生产发展概况 362
第二节 养殖品种 364
第三节 种苗基地建设 366
第五章 水产品加工与出口 367
第一节 加工 367
第二节 出口 368
第六章 渔业管理 36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8
第二节 渔政、渔监工作 369
卷十 盐业 371
第一章 管理机构 371
第二章 生产条件 372
第一节 资源 372
第二节 设施 374
第三章 生产体制 37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概况 37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变革 375
第四章 制盐工艺 375
第一节 传统工艺 376
第二节 工艺技术改革 376
第三节 制盐机具与操作工序 378
第五章 盐业产销 379
第一节 原盐的生产与盐产量 379
第二节 盐的公收、销售、储运 382
第三节 盐税与缉务管理 384
卷十一 矿业 392
第一章 矿产资源 392
第一节 金属矿种、矿床及分布 392
第二节 非金属矿种、矿床及分布 393
第三节 锡矿床储量规模 394
第二章 采矿业的发展 39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矿业概况 3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矿业的发展 396
第三章 勘测与生产工艺 400
第一节 勘测 400
第二节 生产工艺 402
第三节 国家基建投资 404
第四章 管理机构与体制 4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04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05
卷十二 工业 407
第一章 概况 407
第二章 经营体制 414
第一节 地方国营工业 414
第二节 集体工业 415
第三节 私营工业 418
第四节 合资工业 418
第三章 工业门类 419
第一节 食品工业 419
第二节 纺织 420
第三节 机械五金 421
第四节 服装鞋革 422
第五节 建材 423
第六节 工艺美术 424
第七节 造纸印刷 425
第八节 船舶木材 426
第九节 化学工业 428
第十节 陶瓷 429
第十一节 电子仪表 429
第四章 工厂、名产选介 430
第一节 工厂选介 430
第二节 名产选介 437
卷十三 交通 440
第一章 陆路 440
第一节 古道 440
第二节 公路 441
第三节 桥梁、渡口 445
第四节 路桥管养 446
第二章 水路 447
第一节 海上航线 447
第二节 内河航道 447
第三节 港口、码头 448
第三章 运输 449
第一节 陆运 449
第二节 水运 455
第四章 交通管理 46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1
第二节 运输市场管理 462
第三节 运价管理 464
第四节 安全监理 464
第五章 航运管理 465
第一节 机构 465
第二节 航务管理 466
卷十四 邮电 468
第一章 邮电管理 468
第一节 机构 468
第二节 经营管理 469
第二章 邮政 472
第一节 邮路 472
第二节 邮政业务 473
第三节 通邮水平 475
第三章 电信 477
第一节 电信线路 477
第二节 电信业务 482
卷十五 城乡建设 485
第一章 县城建设 485
第一节 中国成立前县城建设 48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市政建设 487
第三节 公共建筑 490
第四节 县城住宅建设 491
第二章 乡镇建设 493
第一节 集镇建设 493
第二节 村庄建设 494
第三章 建筑业 496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96
第二节 设计与施工 497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498
第一节 机构 498
第二节 房产管理 499
第三节 土地管理 499
卷十六 商业 501
第一章 商业体例 502
第一节 国营商业 502
第二节 集体商业 503
第三节 私营商业 506
第二章 市场 509
第一节 主要城镇市场 509
第二节 集市贸易 511
第三章 商品购销 513
第一节 生产资料购销 513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516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519
第四节 食品、副食品购销 520
第五节 土特产品购销 525
第六节 医药品购销 526
第七节 水产品购销和渔需品供应 526
第四章 饮食服务 528
第一节 发展情况 528
第二节 主要饮服机构 528
第五章 经营管理 530
第一节 机构 530
第二节 经营方式 531
第三节 管理体制改革 532
卷十七 粮油 534
第一章 粮油购销 534
第一节 粮油市场 534
第二节 粮油统购 534
第三节 粮油统销 536
第二章 粮油储运 541
第一节 粮油仓储 541
第二节 粮油加工 543
第三节 粮油调运 545
第三章 粮油管理 54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46
第二节 经营管理 548
卷十八 对外贸易与对外经济 551
第一章 对外贸易 55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对外贸易 55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贸易 553
第二章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559
第一节 引进外资项目 559
第二节 企业管理 562
第三章 口岸设施建设 563
第一节 港口与码头建设 563
第二节 仓储建设 564
第三节 出口运输机具建设 564
卷十九 海关 565
第一章 组织机构 56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海关 56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关 567
第二章 监督管理 569
第一节 货运监管 569
第二节 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监管 575
第三章 关税征收 577
第一节 关税稽征 577
第二节 关税减免 578
第三节 代征税费 578
第四章 查缉走私 579
第一节 概况 579
第二节 查缉 580
卷二十 财税 584
第一章 财政 584
第一节 财政机构 584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585
第三节 财政收支 587
第四节 财政管理 610
第五节 财政监督 614
第六节 公债 国库券 615
第二章 税务 617
第一节 税务机构 617
第二节 税制 618
第三节 税种 620
第四节 税务管理 644
第五节 促产培财 646
卷二十一 金融 保险 649
第一章 机构 649
第一节 银行 649
第二节 保险 652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652
第二章 民间金融 652
第一节 典当 652
第二节 侨批 653
第三节 信贷 654
第三章 货币 655
第一节 金属货币 656
第二节 纸币 656
第四章 存款 658
第一节 储蓄存款 659
第二节 对公存款 659
第三节 农村存款 660
第四节 基本建设、外汇信托及其他存款 660
第五章 贷款 661
第一节 工商贷款 661
第二节 农业贷款 663
第三节 渔业贷款 664
第四节 基建拨款与基建贷款 667
第五节 外贸与外汇贷款 668
第六章 结算 670
第一节 现金结算 670
第二节 转账结算 670
第三节 外汇结算 671
第七章 保险业务 672
第一节 国内保险 673
第二节 涉外保险 674
第三节 防灾理赔 675
卷二十二 政治记要 676
第一章 三点会起义与辛亥革命 676
第一节 三点会起义 676
第二节 辛亥革命 677
第二章 农民运动与苏维埃政权 678
第三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681
第一节 抗日战争 681
第二节 解放战争 685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政事 688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清匪反霸 689
第二节 整编、整队、“三反”、“五反” 690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 690
第四节 肃反、审干运动 691
第五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691
第六节 反地方主义 692
第七节 反“右倾”运动和三年经济暂时困难 693
第八节 “四清”运动 693
第九节 “文化大革命” 695
第十节 拨乱反正 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