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社会转型与新民俗资源观 1
一、社会转型中的“资源”认知 1
二、民俗学研究须向“资源”领域拓展 4
三、民俗资源分类与形态要素 8
四、民俗资源研究的路径建构 11
五、关于新民俗资源观 14
六、民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6
第一章 民俗资源:概念与分类系统 21
第一节 人类资源观的演变 21
一、关于资源概念的阐释 21
二、对“信息资源”的再认识 24
三、社会资源的延伸与拓展 26
四、民俗资源:新“四库”全书 28
第二节 民俗资源的分类系统 32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资源分类 32
二、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体系分析 34
三、都市民俗与资源守护 36
四、亟待保护的都市民俗资源类型 37
第三节 民俗资源分类的组合系统 41
一、资源的传播和价值实现 41
二、纵横交错的资源“组合系统” 42
三、支撑资源组合系统的四大支柱 45
第二章 民俗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48
第一节 传统节日与资源内涵 48
一、传统节日的传承之路 48
二、清明节文化内涵再认识 50
三、民族生命意识的传承 51
四、“七夕”、“中秋”文化内涵辨析 53
五、消费主义与民俗资源 56
第二节 民俗资源的特征 59
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59
二、变异与稳定的结合 61
三、衰减与递增的过程 64
四、传统与时尚的转换 66
第三节 共享与持久的文化盛宴 69
一、民俗资源的共享特征 69
二、民俗资源的耐久特征 71
三、读图时代的民俗资源 73
第三章 都市民俗与资源集合 75
第一节 民俗资源集聚与留存 75
一、五方杂处的资源集聚 75
二、中西习俗的兼容并蓄 78
三、都市资源的留存与守护 81
第二节 民俗资源的层次与衍生 85
一、民俗资源的三个层次 85
二、民俗资源的价值展示 87
三、传统习俗在都市的衍生 89
第三节 物态与非物态的资源整合 90
一、两种形态资源的整合 90
二、非物质形态资源的保护 93
三、非物质形态资源的转换 95
第四节 多样性与集合性统一 97
一、民俗资源的多样性 97
二、民俗资源的同一性 99
三、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 101
第四章 研究民俗资源的维度与视角 104
第一节 历时性:人口资源再生 104
一、生育文化与人口资源 104
二、人口再生与民俗流变 106
三、当代生养习俗的嬗变 107
四、“银发浪潮”与社会发展 110
第二节 共时性:民族资源发展 111
一、空间格局:资源保护与地域条件 111
二、民俗内涵:资源利用与传播形态 112
三、未来走向:文化诉求与要素表达 114
四、民众参与:持续发展与商业模式 116
第三节 乡土视角:承载乡愁的宝贵资源 117
一、乡缘风土与知识传承 117
二、水在江南民俗中的核心价值 119
三、香包凝聚乡土情 120
四、佛教与江南民俗的三个案例 121
第四节 海洋视角:广阔无尽的资源优势 124
一、“下海庙”与古代上海人文资源 124
二、妈祖信仰与上海民俗传播 126
三、镇海祈福与信众祀奉 129
四、走向蔚蓝的大海 131
第五章 民俗资源与文化创意 134
第一节 民俗资源与创意产业 134
一、非遗传承与符号传播 134
二、非遗传播与文化创意 137
三、非遗创意特点辨析 138
四、融汇古今与创新诉求 140
第二节 民俗资源与传媒互动 143
一、民俗节日的文化价值 143
二、民俗仪式与传播工具 144
三、民俗资源凝聚珍贵记忆 147
四、“内容为王”与意义传达 149
第三节 数字技术与节日创意 151
一、民俗符号的内在结构 151
二、数字媒介与民俗传承 154
三、微信时代的节俗传播 157
四、移动互联网与节日新媒体 159
第六章 民俗资源的价值内涵 162
第一节 人文内涵与国学价值 162
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162
二、天人合一的哲理意义 163
三、不变求变的开端意义 164
四、辟邪纳福的社会意义 165
第二节 尊老敬贤的家国传统 166
一、尊敬老者的文化传统 166
二、“敬老”尚需“崇文” 168
三、孝亲敬老的民俗积淀 169
四、尊老敬贤的人情魅力 171
第三节 民俗流变与人文价值 172
一、“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财富 172
二、传统馈赠给当代人的厚礼 174
三、开拓创新与文化品格塑造 178
第四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巨大空间 181
一、守护民俗资源的核心价值 181
二、旅游与节日资源的叠加效应 184
三、三种力量制约着价值实现 186
第七章 传统节日与古镇资源保护 190
第一节 节日资源保护与认同 190
一、传统节日资源的文化价值 190
二、现实的巨大反差 191
三、传统节日蕴涵的文化认同 193
四、过节模式要革故鼎新 194
第二节 非遗资源保护与开发 194
一、保护资源需克服浮躁心态 194
二、重在挖掘资源内涵 196
三、庄严仪式中的珍贵记忆 198
第三节 古镇资源保护路径探寻 199
一、从“古镇三要素”说起 199
二、古镇文脉的精神载体 202
三、活化古镇的故事与传说 205
四、民俗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206
第四节 保护方式与手段的创新 208
一、节日民俗资源演进规律 208
二、传媒改变民俗资源走向 212
三、激活民俗资源创新力 214
第八章 资源开发与文创产业发展 218
第一节 承载乡愁的美丽中国 218
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218
二、“山水城市”诸要素分析 221
三、山水城市的民俗特征 224
四、山水城市需要民俗创意 227
第二节 从民俗资源到文创产业 231
一、民族手工艺品文创新态势 231
二、亟须提升原创力度 234
三、连接文化市场,对接高新技术 237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239
一、生态环境是地域的核心资源 239
二、“黑牡丹”与上海苏州河整治 241
三、苏州河生机与城市生态空间 244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强国 247
第一节 厚积薄发与酒文化创意 247
一、酒资源与上海民俗 247
二、酒与一座城市的兴起 250
三、别具特色的上海酒俗 252
四、开启上海酒文化创意之路 255
第二节 古镇保护与未来家园 257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古镇发展 257
二、找准自身的核心资源 259
三、文化记忆与古镇资源空间 260
四、提升创新力度,找准表现形式 263
第三节 寻找消逝的文化记忆 265
一、“民俗资源开发”的十二字诀 265
二、开发与“历史文化”结缘 268
三、当今资源开发的紧迫问题 270
四、让文化记忆告诉未来 272
主要参考书目 276
后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