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评传曾公的缘起 2
第二节 评传曾公的方法 5
第三节 评传曾公的目的 7
第二章 时代背景 9
第一节 人物与时代 10
第二节 曾公的时代背景 11
第三节 曾公与时代的关系 17
第三章 家世 19
第一节 家世与人生 20
第二节 曾公的家世 21
第三节 曾公所受的影响 24
第四章 早年生活 27
第一节 曾公生平的划分——三个时期、四大阶段 28
第二节 曾公的早年生活 30
第五章 中年生活(一) 45
第六章 中年生活(二) 81
第七章 晚年生活 123
第八章 个性 151
第一节 个性的涵义 152
第二节 个性差异之原因 154
第三节 曾公的个性 155
第四节 曾公个性的形成及发展 158
第五节 曾公个性与其生平、学问、德行、事业的关系 160
第九章 思想的渊源 165
第一节 思想的重要性 166
第二节 对曾公思想的探讨 167
第十章 思想的转变 173
第一节 思想与时空的关系 174
第二节 曾公思想的转变 175
第十一章 思想范畴 181
第一节 中国学术领域 182
第二节 清代学术思想 183
第三节 曾公思想的范畴 185
第十二章 思想体系 203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体系 204
第二节 曾公思想的中心 207
第三节 曾公思想的体系 210
第十三章 哲学思想 215
第一节 曾公哲学思想概论 216
第二节 曾公的宇宙观 217
第三节 曾公的人生观 219
第四节 曾公与孔孟之学 222
第五节 曾公与老庄之学 223
第六节 曾公与墨学 224
第七节 曾公与程朱理学 226
第八节 曾公与陆王之学 226
第九节 曾公与佛学 230
第十四章 伦理思想 233
第一节 伦理思想为儒家思想的中心 234
第二节 曾公的伦理思想 235
第十五章 教育思想 247
第一节 教育起源论 248
第二节 教育沿革论 250
第三节 教育目的论 251
第四节 教育材料论 252
第五节 论教育方法 253
第六节 论教育环境 255
第七节 论治学方法 256
第八节 论治学目的 262
第九节 曾公与中国近代教育 264
第十六章 政治思想 269
第一节 曾公对当时政治的批评 271
第二节 曾公的政治思想 273
第三节 曾公的人才政策 276
第四节 曾公理想中的政治人才 287
第五节 论对待绅士之道 293
第六节 论爱护民众之法 296
第七节 论政治与舆论的关系 297
第八节 论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299
第九节 论政治与财政的关系 300
第十节 曾公的财政政策 301
第十一节 曾公的外交政策 303
第十二节 团务论丛 306
第十七章 军事学识 309
第一节 曾公对当时军事的批评 311
第二节 曾公治军的方法 313
第三节 论将才 315
第四节 论选将 317
第五节 论用将 318
第六节 论用人 320
第七节 论治事 321
第八节 论带兵 323
第九节 论兵机 324
第十节 论战守 328
第十一节 论治心 332
第十二节 论爱民 337
第十三节 论湘军的优缺点 340
第十四节 论水师的优缺点 342
第十五节 论平江勇的优缺点 342
第十六节 论太平军的优缺点 343
第十七节 论“四眼狗”的作战本领 343
第十八节 论楚军耐战的原因 344
第十九节 论军事与吏治的关系 344
第二十节 论军事与财政的关系 345
第二十一节 论军事与交通的关系 347
第二十二节 论军事与武器的关系 348
第二十三节 论军事与舆论的关系 350
第十八章 文艺批评 351
第一节 曾公文艺批评概说 352
第二节 曾公的文学评论 353
第三节 曾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84
第四节 曾公艺术论丛 389
第十九章 治家理论 397
第一节 论家道兴衰的原理 399
第二节 论家道兴衰的征象 400
第三节 曾公的治家方法 401
第四节 曾公留心家事的原因 406
第二十章 养生方法 407
第一节 论养身之道 408
第二节 论治身与治心 409
第三节 论养生宜得自然之妙 409
第四节 论养生方法 410
第五节 曾公的养生之道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