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文学——人学”问题的提出 3
第一章 “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3
第一节 27年文学:神的舞台,人性的禁区 4
第二节 走下神坛:80年代初的人性大讨论及其时代意义 16
第三节 “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提出 19
第二章 纷争不断:“文学是人学”命题引发的争论 27
第一节 “文学是人学”语出何人 27
第二节 “文学是人学”命题引发的争论与“人学”问题的深化 39
一、论争之初:“文学是人学”吗 39
二、深入之辨:“文学是人学”的思想内涵 47
三、走出争论:文坛现状与“人学”问题的凸显 54
第三章 “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时代局限性 64
第一节 “人性”再解读:“人”性与“人”之“神”性面 65
第二节 “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时代局限性 72
一、被偏狭理解的“人道主义” 72
二、对主流文学与精英文学的负面影响 76
第三节 学理之思:理论创立与命题的完整性 83
一、“美是生活”说的三重定义 83
二、“文学是人学”命题:缺失的“人学”内涵 86
第四章 从理想到现实:“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现实主义倾向 90
第一节 时代变迁:由狂热理想到理性现实 90
第二节 “文学是人学”命题的现实主义倾向 94
一、建国27年:浪漫主义的乐园 94
二、现实主义的抗争 103
三、“文学是人学”命题与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异军突起 110
下编 文学与人:文学的“人学”维度 123
第一章 “人学”研究:从哲学到文学 123
第一节 国内“人学”研究概况 124
一、中文词“人学”溯源 124
二、当代“人学”研究的展开 126
第二节 哲学与“人学”关系之辨 129
一、“同一说”——“哲学是人学” 129
二、“分支说”——“哲学不是人学”,“人学是哲学的分支” 132
三、其它观点及问题所在 134
第三节 把握“完整的人”:哲学的两难与文学的介入 138
一、“人学”研究哲学化的难题 138
二、从思辨到感性:审美与文学的介入 143
第二章 文学作为“人学”的总体特征 147
第一节 文学的多重“人学”特性 147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人学”特征 147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人学”特征 152
第二节 文学作为人学的审美性特征 155
一、文学的形象性 155
二、文学的情感性 159
三、文学的典型性 164
第三节 文学的“人学”向度:纠结于意识形态与审美之间 168
第三章 文学与静态的人:文学的审美超越性、英雄情结与世俗关怀 173
第一节 审美超越维度:精英文学与人的自由生命 173
一、自由生命的多向展开 174
二、文学的“理性——非理性”向度:理性主义文学与非理性主义文学 176
三、文学的“现实——理想”向度: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 184
四、精英文学的人学特征:创作风格的融合与“自由生命”的多向展开 192
第二节 社会性维度:文学的英雄情结 195
一、从审美到实用:文学实现社会性功能的必由之途 195
二、文学的泛政治性及其现实使命 206
三、塑造英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人学特征 209
四、“有人气的英雄”:英雄应该如何塑造 212
第三节 个体性维度:文学与世俗关怀 218
一、通俗文学与世俗关怀 219
二、通俗文学的两极发展与世俗关怀的品味提升 222
三、优秀通俗文学的人学特征:融世俗关怀、自由生命与英雄情结为一体 229
第四章 文学与动态的人:人学内涵的历史性 237
第一节 新生期:人如何成为神 238
一、人类童年期的神性梦想 238
二、历史开创期的崇高颂歌 242
三、新生期文学的特点及其不足 249
第二节 建构期:人如何成为人,人是什么 253
一、经典的文学话题:人之为人 254
二、由神到人的80年代与纯文学风潮 257
三、建构期文学的特点及其潜在危机 261
第三节 批判期:人不是什么 265
一、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的反思与解构 265
二、历史小轮回中的批判期文学 269
三、批判期文学的特点及其不足 275
结语 好作品与文学的人学批评标准 277
一、鉴别好作品的“历史性”难题 278
二、什么是好作品 281
三、文学的人学批评标准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