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机理研究 心智哲学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竞著
  • 出 版 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550178
  • 页数:181 页
图书介绍:《文学翻译机理研究——心智哲学视角》:鉴于对翻译中原文和译文关系缺乏系统探索的现状,本书尝试从心智哲学视角研究原文和译文关系的运作机理,即文学翻译的运作机理。本书采用了心智哲学中的意识理论,意向性理论以及感受质理论为支撑,提出翻译传承关系模式;用以解释翻译方法:拆分、换序、前置、后置及合并的运作机理;为直译和意译这对经典概念的起因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解释了经典译论中“读者感受”的心智来源。

第1章 绪论 1

1.1 翻译传承关系模式假设 1

1.2 假设的理论基础 1

1.2.1 关系论 2

1.2.2 心理学 3

1.2.3 系统论 6

1.2.4 集合论 7

1.2.5 结构主义 9

1.2.6 心理模型理论 10

1.2.7 生物进化论 11

1.3 本研究假设的经验基础 11

1.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19

1.5 本研究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21

1.6 本研究的工作框架 22

1.7 本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22

1.8 本研究的文本结构安排 23

第2章 文献综述 25

2.1 引言 25

2.2 摹仿关系论 26

2.2.1 传统译论的界定 26

2.2.2 传统译论中的摹仿论 27

2.2.3 摹仿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35

2.3 对等关系论 35

2.3.1 对等的类型 38

2.3.2 对等的范围和条件 38

2.3.3 对等的目的 39

2.3.4 影响对等的因素 40

2.3.5 对等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41

2.4 解释关系论 42

2.4.1 哲学诠释学与翻译 42

2.4.2 突出重点的解释 46

2.4.3 突出女性主体性的解释关系 47

2.4.4 突出后殖民主义特征的解释关系 49

2.4.5 解释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52

2.5 延异关系论 52

2.5.1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53

2.5.2 解构主义学者“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54

2.5.3 Benjamin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54

2.5.4 Derrida翻译话题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56

2.5.5 延异关系论的局限和贡献 60

2.6 结语 61

第3章 理论框架:心智哲学 64

3.1 引言 64

3.2 理论框架:心智哲学 64

3.2.1 意识 65

3.2.2 意向性 69

3.2.3 感受质 72

3.2.4 随附性 74

3.3 核心概念:传承 74

3.4 结语 77

第4章 文学翻译与关系 78

4.1 引言 78

4.2 文学翻译即文学语言的翻译 79

4.3 关系的语言学意义 82

4.3.1 关系 82

4.3.2 语言表达式中的关系 83

4.4 关系与篇章建构 85

4.4.1 篇章关系结构的一般描述 86

4.4.2 篇章关系结构的生成 90

4.5 结语 99

第5章 工作框架:翻译传承关系模式 101

5.1 引言 101

5.2 实例观察 102

5.3 传承关系模式的理论描写 105

5.3.1 原文/译文关系体 105

5.3.2 原文—译文关系体 105

5.3.3 关系性 108

5.3.4 传承 110

5.4 结语 110

第6章 关系化原则 112

6.1 引言 112

6.2 实例观察 112

6.3 意向性 116

6.3.1 意向性涌现 116

6.3.2 意向性守恒 117

6.4 关系化原则的理论描写 117

6.5 关系化程度 118

6.6 关系化手段 119

6.6.1 拆分 121

6.6.2 换序 123

6.6.3 前置 124

6.6.4 后置 125

6.6.5 合并 127

6.7 关系化的语义指向 128

6.8 结语 132

第7章 良序性原则 134

7.1 引言 134

7.2 实例观察 134

7.3 良序性原则的理论描写 136

7.4 良序性与增加 137

7.5 良序性与省略 142

7.6 良序性与直译/意译 144

7.6.1 意译 145

7.6.2 直译 146

7.7 良序性的语义指向 147

7.8 结语 148

第8章 同感性原则 150

8.1 引言 150

8.2 实例观察 150

8.3 同感性原则的理论描写 152

8.3.1 感受意 153

8.3.2 随附性 155

8.4 同感性与神似 156

8.5 结语 158

第9章 结论 159

9.1 本研究的发现 159

9.2 本研究的发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62

9.3 本研究的局限和发展 164

参考文献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