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客观归属论的合理性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童德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841452
  • 页数:323 页
图书介绍:刑法中的传统因果关系论具有显著的理论缺陷:判断目标不正确、判断对象过于狭隘、判断的逻辑也比较含糊。后现代法哲学主张放弃“主客体图式”,评价的目标要从对事实的“真”的认识转移到从事实到文本的关联方面。这提出了共识性刑法理论的要求和合理性诉求。这要求刑法体系在开放中完成程式化转向。在罪责并立的模式下,客观归属是一种涵摄问题的方式,而责任是一种规范的评价内容。现代客观归属判断关注的是危险制造和危险在构成要件的规范保护目的范围内实现两方面的内容。危险制造判断以危险增加原理为根据,危险在规范保护目的范围内的实现重视规范的保护目的理论,根据各种条件介入的方式进行归属。

导论 转向何以实现 1

一、问题切入 1

二、理论范式的转向 6

三、研究结构 11

四、如何展望客观归属论 15

第一章 中国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与检讨 18

第一节 概述 18

第二节 传统刑法因果关系论的源与流 21

一、传统因果关系论的形成与发展 21

二、传统因果关系论的归结 37

第三节“必然性因果关系论”的范式及危机 44

一、序说 44

二、“必然性”因果关系论中的三个基本哲学观念 45

三、“必然性”因果关系论的哲学范式 47

四、前现代性范式的危机 52

第四节“必然性因果关系论”的叙事性问题检讨 57

一、叙事方式与问题所在 57

二、必然性因果关系论的研究目的 58

三、必然性因果关系论的研究对象 61

四、必然性因果关系论的判断层次 66

五、“必然性”的论理方法 68

第五节 新必然性因果关系论述评 71

一、新必然性因果关系论概述 71

二、规律说 71

三、内因说 74

四、准必然性说 76

五、结语:如何超越必然性因果关系论 79

第二章 域外因果关系论之检讨 80

第一节 条件关联的判断与分析 80

一、条件关联概述 80

二、纯正条件关联判断方式的局限性 83

三、修正的条件关联判断方式 89

第二节“相当性”归因判断的分析与评价 95

一、广义的相当性判断 96

二、狭义的相当性判断 102

第三节 法律原因的分析与评价 107

一、概述 107

二、近因理论的衍变 108

第三章 从归责到客观归属的历史分析 113

第一节 历史分析的必要与立足点 113

一、客观归属论历史考证的意义 113

二、客观归属论历史考证的结构 115

第二节 自然主义的归责理论 117

一、费尔巴哈对“归责”的两种区分 117

二、黑格尔的“意志”归责论 119

三、黑格尼阿那的归责论 122

第三节 目的论的归责理论 123

一、拉伦茨的目的的归责论 124

二、霍尼希的法的归责论 128

第四节 规范论的客观归责理论 131

一、麦耶的“中断论” 131

二、汉德维希的“归属论” 133

三、恩格休的危险构造论 135

第五节 机能的客观归属论 138

一、罗克辛的客观归属论 138

二、山中敬一的客观归属论 144

第四章 客观归属论的理论基础 148

第一节 风险社会理论 148

一、风险社会:当今刑法所面临的新图景 148

二、风险社会理论:当今刑法的新范式 152

三、风险社会理论与客观归属 156

第二节 寻求共识的刑法方法论 161

一、寻求共识的刑法方法论之背景 161

二、法律诠释学 162

三、法律论辩理论 168

四、一般法律原则理论 173

五、小结 176

第三节 从解释到论证:刑法中共识的实现方式 180

一、刑法判准的转向:从真实性到合理性 180

二、合理性理念的要素 184

三、合理性论证 191

四、小结 196

第五章 客观归属论的体系地位 197

第一节 客观归属论的体系之争与犯罪构成体系的构成基础 197

一、客观归属论的体系之争 197

二、犯罪论体系的构成基础 203

第二节 递进式理论构造的向度 209

一、典型递进式构造的结构性特征 209

二、递进式构造的共时性向度 212

三、递进式构造的历时性向度 214

第三节 耦合式理论构造的向度 220

一、耦合式构造的结构性特征 220

二、耦合式构造的共时性向度 222

三、耦合式构造的历时性向度 225

第四节 耦合式结构的程式化转向 229

一、耦合式结构转向的可能 229

二、耦合式构造转向的基本方式 233

三、罪责并立的模式 235

第六章 客观归属论的判断及其展望 254

第一节 客观归属论的判断原理与模式 254

一、概述 254

二、危险制造 254

三、危险在规范保护目的范围内的实现 266

第二节 客观归属论的价值展望 280

一、客观归属论的理论价值展望 280

二、客观归属论的实践价值展望:以日本判例为内容 285

第三节 基于客观归属论对我国刑法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检讨 295

一、体育竞技中的伤害 295

二、同时伤害 298

三、嫖宿幼女致被嫖宿者死亡的处理 301

参考文献 309

出版后记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