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节 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现状及价值 1
一 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研究现状 1
二 全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意义 2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要突破的难点 4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4
二 要突破的难点 8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初探索 10
第一节 马克思中学时代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探索 11
一 马克思中学时代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来源 11
二 马克思中学时代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面貌 13
第二节 马克思大学时代世界观危机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16
一 德国浪漫主义与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形成 16
二 理想主义世界观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18
三 马克思世界观的危机与客观精神的显现 19
第三节 《博士论文》视域中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21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转变 22
二 自我意识向现实世界的转变和外化 23
三 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的背离 28
四 自我意识外化为现实世界的政治意蕴 30
第二章 国家理念与私人利益的初次碰撞 34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实践国家理念的理论背景 34
一 鲍威尔在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双重作用 35
二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认识 38
第二节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探索 40
一 反对书报检查令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41
二 反对林木盗窃法视域中人与社会关系的转变 44
三 反对官僚制度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48
第三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52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结构 53
一 社会存在的唯物主义现实逻辑 54
二 社会存在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 57
三 人类解放的人本主义思辨逻辑 60
第二节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个人与社会 62
一 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历史渊源 62
二 黑格尔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基质 66
三 黑格尔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意义 68
第三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人与社会 70
一 从“真正的人”到无产阶级:一般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 71
二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一般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存在 75
三 人本学辩证法视域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81
第四节 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视角差异视域中的个人与社会 86
一 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研究个人与社会的视角差异 87
二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不对称批判视域中到个人与社会 92
三 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视角差异对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意义 96
第五节 马克思思想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100
一 马克思思想向大众化转变的动因 101
二 马克思思想大众化的前提 103
三 马克思思想大众化的最初成果 105
第四章 国民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与社会 110
第一节 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境遇 111
一 工人的生存境遇 111
二 资本家的生存境遇 115
三 土地所有者的生存境遇 117
第二节 异化劳动视域中人与类本质的关系 119
一 异化劳动的历史性建构 119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类 123
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对象化:人与类的统一 126
四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类的分离 129
第三节 《穆勒摘要》中的人与社会 132
一 从类本质向社会关系的转变 132
二 人与社会的直接关系异化为以货币为中介的间接关系 136
三 人与社会的关系异化为私有者与商品交换系统的关系 141
四 扬弃谋生劳动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 143
第四节 私有财产运动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146
一 私有财产运动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分离 147
二 私有财产运动中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150
三 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 152
四 人与社会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157
第五章 清算思辨哲学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160
第一节 对思辨哲学颠倒人的思维与外部现实关系的批判 160
一 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本质及其危害 161
二 思辨哲学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163
三 自我意识与群众的对立 166
第二节 法国唯物主义视域中人与环境的关系 169
一 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起源 169
二 人的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 173
三 人的观念决定环境 174
第三节 人与社会关系的现实维度 176
一 人与社会的实物关系 176
二 社会对人的不公 181
三 人与社会的历史关系 189
四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推动力 194
第六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视阈中的人与社会 197
第一节 社会历史实践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197
一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科学内涵 198
二 对费尔巴哈人与类关系的批判 201
三 黑格尔辩证法批判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205
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07
第二节 物质生产视域中的人与社会 211
一 人的本质规定 211
二 社会的本质规定 216
三 人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规定 220
第三节 人与社会关系视域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226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结构变迁 226
二 市民社会的历史本质 233
三 市民社会的物役性和个人生活的偶然性 236
四 通过消灭分工和占有生产力总和实现共产主义 240
五 市民社会的剥削本质 242
六 人与社会关系视域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245
第四节 人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 257
一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的科学基点 257
二 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依靠共同体阶段 260
三 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采取物的形式统治阶段 262
四 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真正共同体阶段 268
第七章 当代视野中的个人与社会 271
第一节 计划经济视域中的个人与社会 271
一 个人的生产活动依赖于国家计划 272
二 个人的发展空间依赖于国家计划 272
三 社会关系依赖于国家计划 273
四 社会保障依赖于国家计划 274
第二节 市场经济视域中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274
一 人的个性表现为个人的个性 275
二 人的社会性表现为物的社会性 276
三 个人成为利益实现的主体 277
四 社会成为公共利益实现的主体 278
五 社会对个人的依赖 278
六 个人对社会的依赖 282
第三节 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状 285
一 个人的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 285
二 政府对个人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 286
三 人的经济活动呈现出社会群体性的差异 287
第四节 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构性要素 288
一 走向有限政府 289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95
三 构建社会主义契约文化 299
参考文献 304
后记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