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红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40901
  • 页数:5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之一。本书反映了不同人类学家所关注的思想理论及学术的焦点、难点问题,注重了在收集、分类、归纳、分析的过程中不同学派的方法及方法论等内容。本书还涉及人类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定位。该书对于推动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 人类学与文化 1

第一节 人类学的研究性质与范围 1

一 学科性质 2

二 学科划分 2

三 理论上的公共性 10

第二节 作为人类学的分析基本单位——文化事实 11

第三节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特征 22

一 方法特征 22

二 方法论 24

三 面临的问题 28

思考题 31

第二章 身体——身体技能与存在方式 34

第一节 “生物学”的身体——文化事实(一) 35

一 生物学背景 36

二 人种学背景 38

三 身体的性学背景 41

第二节 文化的身体——文化事实(二) 43

一 身体的秩序 43

二 身体的社会化 46

三 信仰与身体 48

第三节 举止及秩序——文化事实(三) 50

一 作为象征的身体 51

二 举止的社会性 53

三 审美的身体 55

四 科学话语中的身体 56

五 身体政治 58

思考题 61

第三章 语言——符号(象征)的世界 63

第一节 符号的世界 65

一 符号(象征性) 65

二 能指与所指 66

三 客位与主位 66

第二节 表层结构与分析方法 67

一 表层结构 69

二 分析方法 77

第三节 作为“文化事实”的语言 82

一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82

二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84

三 书写文化 85

思考题 89

第四章 性——血亲与姻亲的意义系统 92

第一节 性经验与婚姻 92

第二节 家庭类型及婚姻关系 96

第三节 亲属制度及其身份表达系统 99

一 亲属称谓 99

二 亲属制度 102

三 社会关系及联盟的雏形 109

第四节 生活共同体的性质 111

一 家庭经济 112

二 家庭福利 116

三 信仰决定人的社会属性 119

思考题 123

第五章 物——物质文化 126

第一节 物的种类及属性 128

一 自然物(种) 128

二 造物 129

三 文化遗产 133

第二节 社会结构中的物 135

一 生产关系中的造物 136

二 社会关系中的造物 137

第三节 象征意义的物 140

一 “物”背后折射的思想 141

二 文化变迁 145

思考题 147

第六章 空间——本地、在场 149

第一节 空间的物理属性 150

一 组织空间 151

二 信仰的空间 153

三 意义的空间 156

四 虚拟空间 158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平台” 159

一 公共性:公共平台的建构 159

二 社会过程与交融 164

第三节 空间符号及其意义 166

一 超越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 166

二 超越物质主义的分析视角 168

思考题 170

第七章 时间——历史、过程 172

第一节 时间的种类及其意义 173

一 时间的种类 173

二 时间的意义 176

第二节 时间的文化色彩 178

一 努尔人的时间 178

二 黑龙潭人的时间 180

第三节 时间的属性 184

一 结构性时间 185

二 象征性时间 186

三 历时性时间 187

四 时间背后的政治立场 188

五 关于时间的焦点问题 190

思考题 193

第八章 差异——建构的阶位 195

第一节 存在的条件 196

一 差异的文化表象 197

二 品位、欲望、嗜好 201

第二节 阶位与阶序 204

一 传统结构 204

二 现代社会的结构 205

三 社会再生产 206

第三节 对存在方式的占有 208

一 象征性资本形式的空间结构 210

二 象征意义的竞争——身体习性的卓越化 215

思考题 220

第九章 交换——生产与消耗 222

第一节 商品交换与礼品交换 223

一 交换的属性 223

二 交换的规则 225

三 交换的形式 226

第二节 动机:欲望与需求的文化 229

一 劳动交换 230

二 生产财富与道德的问题 231

三 礼物的动机 232

四 交换:个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换机制 235

第三节 交汇:从交换的手段到手段的交换 241

一 礼物交换研究给我们的礼物 241

二 交汇:劳动交换与消费交换 242

思考题 246

第十章 信仰——理念与归宿 249

第一节 信仰的表现与意义 250

一 自然崇拜 251

二 鬼、魂崇拜 253

三 祖先崇拜 258

第二节 仪礼 259

一 仪礼与仪式 260

二 过渡仪礼 263

三 国家仪礼 264

第三节 两种思维 265

一 真、善、美 267

二 宗教人类学 273

三 信仰理论 275

思考题 280

第十一章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282

第一节 研究规范 284

一 田野工作:程序 284

二 田野工作:参与观察阶段 289

三 田野笔记 291

第二节 研究范式 295

一 研究方法的内涵 296

二 研究视角的扩展 300

第三节 著述文化 306

一 民族志 306

二 跨界民族志 307

三 虚拟民族志 308

思考题 312

第十二章 人类学诸理论与方法论 314

第一节 达尔文主义 314

一 社会进化论 316

二 线性的历史观 321

三 方法论 326

思考题 33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333

一 无产阶级的信仰 334

二 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 338

三 方法论 339

思考题 345

第三节 功能主义 347

一 复杂社会 348

二 文化整体论 351

三 方法论 354

四 比较 357

思考题 360

第四节 文化相对论 362

一 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田野研究 362

二 国民性 365

三 方法论 366

思考题 370

第五节 结构主义 372

一 两种结构主义 373

二 方法论 379

思考题 383

第六节 象征论 384

一 象征与社会性隐喻 386

二 意义系统 392

三 方法论:隐喻与符号的诠释学 393

思考题 395

第七节 东方主义 397

一 关于东方的韦伯悖论 399

二 儒家文化圈内外 403

思考题 414

第八节 反思主义 416

一 围绕理性的讨论 416

二 反思人类学与文化表述 422

三 方法论 425

思考题 436

第十三章 科学精神的文化 439

第一节 科学行为的文化现象 442

一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443

二 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445

第二节 文化范式的可能性 460

一 文化科学 461

二 跨学科的理解机制 469

三 范式转换的可能性 473

四 文化范式下的物质基础 477

第三节 科学文化的应用基础 481

一 对科学的期待 481

二 可对话的文化范式 484

思考题 488

教学要求 491

一 课程内容概要 491

二 教学要求 492

参考文献 493

词条索引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