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缘起:官僚自主性与官僚控制 2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3
一 官僚自主性相关概念 3
二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9
第三节 研究综述:官僚自主性的多维解析 13
一 宪政分权体制的维度 13
二 传统君权政治的维度 18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维度 25
四 作为规制策略的“参与式”绩效评价 33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42
一 研究视角与方法 42
二 结构框架 44
第一章 “公众参与式”绩效评价:一项创新机制在杭州的兴起(2000—2001年度) 46
第一节 “公众参与式”绩效评价的缘起 46
一 宏观背景 46
二 地方动力 49
三 微观依据 57
第二节 公众满意度测评的制度构成 64
一 组织架构、评选对象与评选内容 64
二 复合的评选主体结构 67
三 统计排序与奖惩办法 69
四 结果运用 71
第三节 公众参与与官僚机构回应 72
一 公众参与概况 72
二 官僚机构的回应 74
三 评价回路的形成 80
第四节 官僚自主性的诊断与矫治 81
一 诊断官僚自主性 81
二 动员与回应公众 82
三 规制官僚机构 87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90
一 评选绩效 90
二 制度改进 93
本章附录 95
第二章 “公众参与式”绩效评价的合理化:调整、巩固、充实与提高(2002一2004年度) 98
第一节 合理化时期的制度调整与应用 98
一 评选对象与主体的调整 99
二 评选计分方法的完善 104
三 排序与奖惩办法的更新 108
四 评选结果的出炉 110
第二节 政府绩效评价过程中的多元互动 117
一 公众:以效率和民生为表达主题 117
二 官僚机构:常规与策略行动间的选择 121
三 政治领导层:作为主导者的双向回应 128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36
一 阶段性评价 136
二 留有余味的问题 139
本章附录 141
第三章 从“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到“综合考评”:制度转型抑或路径依赖?(2005年度以来) 144
第一节 杭州政府绩效评价的转型动因 144
一 外部压力 144
二 内在张力 145
三 前期准备 148
第二节 综合考评体系:组织考核+社会评价 151
一 综合考评概况 151
二 领导考评 156
三 目标考核 158
四 社会评价 161
第三节 考评制度的衔接与调整 168
一 功能互补 168
二 衔接方案 169
三 制度调整 171
四 结果评析 181
第四节 综合考评体系中的行动者 186
一 公众参与的两个检视维度 186
二 官僚机构的改进与抵制 198
三 政治领导层的平衡手 203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211
一 公众参与环节评析 211
二 综合考评的合理性与控制力 214
三 制度转型与路径依赖 220
本章附录 223
第四章 行动过程的再阐释与官僚控制的创新模式 233
第一节 一个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分析视角 233
一 行动者视角 234
二 行动者分类 237
第二节 行动者的诸要素比较 238
一 公众行动要素的内部比较 238
二 官僚机构的资源、动机与策略 242
三 政治领导层的行动要素分析 246
第三节 政府绩效评价中的行动者博弈 248
一 官僚机构Vs.政治领导层:离心与控制 248
二 官僚机构Vs.公众:关系与策略 253
三 政治领导层Vs.公众:吸纳与参与 256
四 制度与行动者 260
第四节 “公众制度化参与”:一种新型控制官僚模式 262
一 官僚自主性的产生及规制可能 263
二 从“压力型考核”到“公众制度化参与”的实践 268
三 小结:一种新型控制官僚模式 277
第五章 政府绩效评价、公众参与与官僚自主性 279
第一节 结构性压力与精英选择:参与式绩效评价的第一重逻辑 279
一 结构性的外部压力 280
二 政治精英的理性选择 286
第二节 群众路线与公众参与:参与式绩效评价的第二重逻辑 291
一 群众路线:两个理解视角 291
二 公众参与:总结性的讨论 296
三 “参与式”绩效评价的价值意蕴 300
第三节 创新与差异:控制官僚的路径和策略比较 304
一 从群众运动到公众制度化参与:一项历时性比较 304
二 控制官僚的中西比较 311
余论 317
第一节 三种总体性的官僚控制模式 317
一 模式提炼 317
二 模式比较 322
第二节 杭州实践的简要总结 323
参考文献 325
致谢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