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沈阳报刊(1901年—2013年) 3
第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的沈阳报刊(1901年—1949年) 3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报刊业 4
第一节 现代报刊雏形《辕门抄》 6
第二节 国人办的第一张报纸《东三省公报》 6
第三节 外国人早期办的报纸 7
第四节 《盛京时报》 9
第五节 革命报刊发展 9
第六节 《国民报》社长张榕被枪杀血案 11
第七节 张兆麟和他创办的《醒时报》 12
第八节 陈独秀赞赏的奉天《东报》 13
第九节 东北地区著名的革命报刊《大中公报》 14
第十节 张作霖发起创办的《东三省民报》 15
第十一节 沈阳建市后的第一张市报《奉天市报》 16
第十二节 沈阳历史上第一家晚报《新民晚报》 17
第十三节 “九一八”事变前的反日报纸 18
第二章 日伪统治下的报刊业 20
第一节 日伪创办的报刊 20
第二节 日伪对新闻的严厉管制 22
第三节 与日伪顽强斗争的《满洲红旗》 23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的新闻争夺 26
第一节 我党我军创办的报纸 27
第二节 国民党所办的报纸 35
第三节 民间办报与《东北民报》 38
第四章 期刊杂志 40
第一节 早期期刊杂志 40
第二节 《奉天教育杂志》 42
第三节 日本人文化侵略的工具 42
第四节 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期刊杂志 42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杂志出版界 45
第六节 《东北画报》 46
第五章 沈阳地区著名报人 47
第一节 谢荫昌 47
第二节 房秩五 48
第三节 安怀音 48
第四节 赵雨时 49
第五节 成舍我 50
第六节 鲁企风 51
第二部分 沈阳日报和其他报刊(1948年—2013年) 52
第一章 沈阳人民的第一张日报(1948年一1977年) 53
第一节 曲折诞生 53
第二节 新中国建国初期宣传 61
第三节 报道“一五”“二五”辉煌 65
第四节 坚守优良传统 70
第五节 在“文革”中颠沛沉浮 74
第二章 献给读者带露的鲜花(1978年—2013年) 77
第一节 积极探索新闻改革 77
第二节 探索报道新视角 81
第三节 全面提升沈阳品牌优势 88
第四节 记录沈城巨变 94
第五节 “沈报经验”全国关注 103
第六节 展示东北振兴中的新沈阳 108
第七节 新闻人物 专版特刊 117
第三章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综合发展 127
第一节 综合经营进步 127
第二节 广告经营 128
第三节 报纸发行 132
第四节 印刷业务 137
第五节 技术进步 140
第六节 文化产业 143
第四章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媒体 145
第一节 《卫生与生活报》 145
第二节 《青年科学》 146
第三节 《都市青年报》 146
第四节 《沈城周末报》 147
第五节 《沈阳工人报》 147
第六节 《晚晴报》 148
第七节 《图象时报》 149
第八节 《人生十六七》 150
第九节 《大众生活》 151
第十节 《都市家庭报》 151
第十一节 沈阳网 152
第十二节 《沈阳今报》 154
第十三节 《地铁第一时间报》 155
第五章 沈阳地区出版的其他报刊 157
第一节 省直机关单位报纸 157
第二节 市直部门单位报纸 159
第三节 高等院校报纸 161
第四节 辽沈期刊杂志 163
第五节 省直机关网络新媒体 165
第六章 沈阳新闻社团 166
第一节 沈阳市新闻记者协会成立 166
第二节 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成立 166
第三节 沈阳市广播电视协会 168
第四节 专业协会 168
第七章 附录 169
第一节 大事记 169
第二节 领导体制及负责人沿革 176
第三节 正高级职称人员 180
第四节 获奖个人及作品 181
第三部分 沈阳晚报(1982年—2013年) 184
第一章 《沈阳晚报》创刊 185
第一节 时代背景 185
第二节 创办过程 186
第三节 正式出版 188
第四节 迅速成长 189
第二章 贴近读者稳步发展 194
第一节 社会体育文化新闻成为“三大支柱” 194
第二节 系列报道频现 195
第三节 报道创新 196
第四节 报道引起轰动 197
第五节 关注名人名家 199
第六节 采用激光照排胶版印刷技术 200
第七节 影响力扩大 200
第八节 实行“内聘职称”制度 202
第九节 出现一批优秀作品 203
第十节 扩版并改“早报” 204
第三章 应对竞争开拓市场 206
第一节 报纸质量提高 206
第二节 扩大报道视野 208
第三节 第三次扩版 211
第四节 新闻策划推陈出新 213
第四章 调整思路强化服务 219
第一节 缩减市场份额 219
第二节 稳定发展 222
第三节 调整办报理念 224
第四节 迁回原址办公 228
第五节 突破与创新 231
第五章 变革求新“报网”并进 238
第一节 改版 调整 创新 239
第二节 改革深化 242
第三节 报网融合 243
第六章 附录 245
第一节 领导体制及负责人沿革 245
第二节 获奖作品 246
第二编 沈阳广播(1928年—2013年) 252
第一章 军阀日寇统治下的奉天广播 252
第一节 奉系军阀创办“奉天广播无线电台” 252
第二节 技术设备全国一流 253
第三节 创办学校培育人才 255
第四节 广播用于政治宣传 256
第五节 殖民广播服务殖民统治 257
第二章 沈阳人民广播诞生 259
第一节 回归人民怀抱 259
第二节 中苏共管沈阳广播电台 260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沈阳广播 261
第四节 华音广播与军中广播 262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沈阳广播事业 264
第一节 沈阳电台并入新华广播 264
第二节 广播事业的恢复与建设 266
第三节 转播开国大典展示广播魅力 267
第四节 改革编播创造节目品牌 268
第五节 创新广播形式提升宣传效果 269
第六节 抗美援朝中的广播宣传 270
第七节 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271
第八节 宣传三大任务 272
第九节 并入辽宁电台建制 273
第四章 特殊时期的广播宣传 275
第一节 宣传“大跃进” 275
第二节 编播队伍受到冲击 276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广播宣传 276
第四节 沈阳电台划归沈阳市 277
第五节 广播节目 278
第六节 技术工作土法上马 278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播(1978年—1989年) 280
第一节 沈阳新闻 280
第二节 社教节目 282
第三节 文艺节目 282
第四节 外语节目 283
第六章 沈阳广播系列台(1989年—2013年) 284
第一节 新闻台 284
第二节 经济台 294
第三节 文艺台 298
第四节 交通台 300
第四节 体育健康台 303
第五节 有线教育台 305
第六节 都市台 305
第七节 资讯台 308
第八节 音乐台 308
第九节 沈阳广播网 309
第十节 系列台节目管理与考评 310
第七章 创新栏目 打造精品 312
第一节 精品栏目 312
第二节 重点报道 317
第三节 金话筒奖获得者 327
第四节 举全台之力搞重大宣传 328
第八章 事业发展 333
第一节 从事业单位向事业产业单位转变 333
第二节 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335
第三节 由自营广告走向全面代理 338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基本建设 340
第九章 郊区市县广播 346
第一节 于洪区广播 346
第二节 苏家屯区广播 347
第三节 东陵区广播 347
第四节 沈北新区广播 348
第五节 新民市广播 349
第六节 辽中县广播 350
第七节 法库县广播 350
第八节 康平县广播 351
第十章 附录 353
第一节 大事记 353
第二节 领导体制及负责人沿革 359
第三节 高级职称人员 362
第三编 沈阳电视(1976年—2013年) 370
第一章 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370
第一节 体制机制改革 372
第二节 技术设施建设与管理 373
第三节 沈阳有线电视 380
第四节 沈阳广播电视报 384
第二章 新闻宣传 386
第一节 建台初期的新闻宣传 386
第二节 体制改革推进新闻宣传发展 388
第三节 彩电中心落成 390
第五节 “99春季改版” 392
第六节 新世纪新风貌新特色 393
第七节 打造新闻频道向一流媒体迈进 400
第八节 强化品牌建设创新发展机制 403
第九节 三十华诞新起点新目标 404
第三章 创编播节目 411
第一节 “播放教育节目时期”的节目 412
第二节 “部门制”时期的节目 412
第三节 第一次“频道制”时期的节目 417
第四节 重回“部门制”时期的节目 419
第五节 第二次“频道制”时期的节目 423
第六节 省市广播电视台合作时期节目 430
第七节 电视剧节目 431
第八节 电视节目交流 450
第九节 节目制作 456
第十节 节目编播审查 458
第四章 经营创收 462
第一节 财政拨款时期 462
第二节 改革财政拨款体制 462
第三节 经营逐步集约化 469
第四节 改变体制 475
第五节 省市广播电视台合作经营 479
第六节 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电视台)1979年—2013年经营创收一览表 480
第五章 附录 482
第一节 大事记 482
第二节 领导体制及负责人沿革 499
第三节 正高级职称人员 502
第四节 获奖作品 502
参考书目 508
后记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