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接受的内涵 5
一、汉语语境中接受的内涵 5
二、英语语境中接受的概念 7
三、国内学者对接受概念的定义 9
四、本书对接受的解释 12
第二章 接受的限域 24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4
二、接受何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8
第三章 接受的历史 33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初创时期——欧洲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 34
二、列宁主义形成时期——俄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 38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 44
第四章 接受的存在方式 55
一、理论创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受教育者四个环节交互作用的动态存在 56
二、受教育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对象性存在 79
第五章 接受的教育渊源 82
一、教育与教育起源 82
二、接受的教育渊源 86
第六章 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渊源 96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96
二、关于政治的内涵 109
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渊源 134
第七章 接受的障碍 155
一、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 155
二、市场经济的原因 157
三、政治方面的原因 161
四、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 162
五、国外敌对势力的原因 164
第八章 接受的内在矛盾 166
一、接受活动中的主要矛盾 166
二、接受活动中的具体矛盾 176
第九章 接受的“前结构” 183
一、“前结构”的特征 183
二、“前结构”的内涵 184
第十章 接受的过程 192
一、接受过程概述 192
二、接受过程的阅读维度 194
第十一章 接受的规律 207
一、总结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不足 207
二、总结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不足 209
三、接受的规律 212
第十二章 接受效果的评估 236
一、评估的内涵 236
二、接受效果评估的特点 238
三、接受效果评估的功效 240
四、接受效果评估的原则 242
五、接受效果评估的方法 248
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