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是什么 1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1
一、“文学”概念在中国的语义流变 1
二、西方的“文学”概念 4
三、当下共识 8
第二节 文学的学科归属 9
一、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差异 10
二、文学的人文性 13
三、文学的价值 16
第二章 文学的性质与特征 20
第一节 文学的基本性质 20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 20
二、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三、文学是一种审美现象 24
第二节 文学是语言艺术 26
一、作为艺术的文学的个性特征 26
二、文学与艺术的共性特征 30
第三章 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39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39
一、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 39
二、文学起源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43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 45
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 45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 48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49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53
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53
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55
第四章 文学创作 60
第一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 60
一、作家的有机天性 61
二、作家的创作个性 62
三、文学创作的对象 62
四、作家的思维方式 64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64
一、艺术发现 65
二、创作冲动 66
三、艺术构思 67
四、艺术传达 70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系统 71
一、艺术知觉 71
二、艺术想象 72
三、艺术情感 73
四、艺术灵感 74
五、艺术理解 74
第四节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悖论 75
一、个人独特性与社会普遍性 75
二、自律和他律 76
三、再现与表现 77
四、个性化与概括化 77
五、直觉与理性 78
第五章 文学技巧 81
第一节 文学技巧的内涵与观念 81
一、文学技巧的内涵 81
二、文学技巧的观念 82
第二节 传统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84
一、传统表现手法 84
二、传统表达技巧 87
第三节 现代技巧的类别与举隅 92
一、现代技巧概述 92
二、现代技巧举隅 93
第六章 文学作品 107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 107
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 107
二、文学言语 109
三、文学形象 112
四、文学意蕴 113
第二节 文学体裁的划分 114
一、体裁分类多样化的原因 115
二、“三分法”和“四分法” 115
三、文学体裁的稳定性、变异性与相对性 118
第三节 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120
一、诗歌 120
二、散文 122
三、小说 125
四、戏剧文学 127
第七章 文学接受(一)——基本理论 130
第一节 欣赏、鉴赏与接受 130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基本特性 131
一、文学接受具有心理实验的性质 131
二、文学接受具有自我发现的性质 132
三、文学接受具有心理交流的性质 133
四、文学接受具有心理愉悦的性质 133
五、文学接受具有人生体验的性质 134
第三节 文学接受能力 135
一、接受能力的心理要素 135
二、接受能力的境界 136
三、接受能力的培养 138
第四节 文学接受动机 140
一、接受动机与精神需求 140
二、认识社会与人生 141
三、理想的追求与憧憬 142
四、情感的调整与丰富 143
五、人格的修养与完善 144
六、身心的娱乐与休息 146
第五节 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147
一、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147
二、文学创作对文学接受的引导 149
第八章 文学接受(二)——文本解读 154
第一节 概说 154
一、文本解读的基本步骤 154
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角度 155
第二节 诗歌的解读 156
一、音韵与节奏 156
二、佯谬 157
三、意象 158
四、意境 160
第三节 小说的解读 161
一、小说的一般性解读——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 161
二、意蕴解读 168
三、叙事解读 169
第四节 散文的解读 172
一、从语言层面出发,解读文辞之美 172
二、散文的情趣与理趣 173
三、散文的格调 174
四、散文的构思 174
第五节 剧本的解读 175
一、解读剧本语言 175
二、解读戏剧悬念 176
三、解读戏剧冲突 177
四、解读戏剧结构 177
第六节 影视文学(艺术)的解读 178
一、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影视艺术的审美属性 178
二、影视文本解读的主要因素 182
第九章 文学批评 189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功能 189
一、文学批评的含义 189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190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191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标准 193
一、文学批评的原则 193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 196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主要模式 198
一、社会—历史批评 198
二、道德批评 200
三、文化学批评 203
四、心理学批评 205
五、文体学批评 207
六、读者批评 209
七、女权主义批评 212
第十章 文学效果 216
第一节 关注社会效果是人类文学活动的悠久传统 216
一、古代西方对文学效果的思考 216
二、现代西方对文学效果的思考 218
三、中国人对文学效果的思考 220
第二节 文学效果的基本范畴 221
一、个体效果与群体效果 221
二、精神效果与经济效果 221
三、审美效果与非审美效果 222
四、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 223
五、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 223
六、外显效果与潜隐效果 223
七、轰动效果与常态效果 224
八、即时效果与长远效果 225
九、可预期效果与不可预期效果 225
十、常规效果与特定效果 226
十一、滋养效果与治疗效果 226
第三节 文学效果的复杂性 227
一、文学效果的多面性 227
二、文学效果的两面性 228
三、文学效果的双向性 230
四、文学效果的模糊性 231
五、文学效果的不确定性 232
第四节 文学效果产生的社会机制 233
一、社会心理 233
二、社会传播 234
三、文学评论 236
四、文学管理 236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