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本书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1.1.1 本书背景 1
1.1.2 问题的提出 3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
1.2.1 研究目的 10
1.2.2 理论意义 11
1.2.3 实践意义 1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1.3.1 研究内容 13
1.3.2 研究方法 14
1.4 本书的内容结构与技术路线 16
1.4.1 本书的内容结构 16
1.4.2 技术路线 17
1.5 本书的创新 18
1.6 本章小结 19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0
2.1 企业能力理论 20
2.1.1 企业能力理论概述 20
2.1.2 IT能力与企业能力理论 22
2.2 基于RBV和DCV的IT能力理论 22
2.2.1 IT能力的定义与分类 22
2.2.2 IT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30
2.2.3 IT作用机理理论假说汇总分析 32
2.2.4 IT能力对和谐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34
2.2.5 基于RBV和DCV的IT能力理论述评 38
2.3 和谐信息化体系理论 40
2.3.1 和谐信息化的理论原型与体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41
2.3.2 和谐的含义与测量 42
2.3.3 人要素与物要素的定义及其作用机制 43
2.3.4 和谐机制的信息化问题领域 45
2.3.5 和谐信息化体系理论述评 47
2.4 环境不确定性的相关理论 48
2.4.1 环境不确定性的定义 48
2.4.2 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划分 50
2.5 高管支持的相关理论 52
2.5.1 高管支持的含义 53
2.5.2 高管支持的维度划分 55
2.5.3 高管支持的测量 56
2.6 本章小结 58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9
3.1 IT能力的维度构成 59
3.1.1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视角 59
3.1.2 IT能力的分类与具体含义 61
3.1.3 IT能力三维度的具体内容与测量 68
3.2 和谐信息化维度构成 72
3.3 IT能力与和谐信息化的关系 73
3.3.1 IT能力对战略一致的影响研究 74
3.3.2 IT能力对和谐耦合的影响 78
3.4 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 81
3.4.1 环境不确定性对IT能力的驱动 81
3.4.2 环境不确定性对和谐信息化的影响 83
3.4.3 环境不确定性对IT能力与和谐信息化关系的调节作用 84
3.5 高管支持的影响 87
3.5.1 高管支持对IT能力的影响 87
3.5.2 高管支持对和谐信息化的影响 88
3.5.3 高管支持的调节作用 91
3.6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汇总 92
3.7 本章小结 94
第4章 变量定义、变量测量与研究设计 95
4.1 变量定义 95
4.1.1 自变量 96
4.1.2 因变量 96
4.1.3 调节变量 97
4.1.4 控制变量 97
4.2 变量测量量表 98
4.2.1 IT能力测量量表 98
4.2.2 和谐信息化的测量量表 101
4.2.3 环境不确定性测量量表 104
4.2.4 高管支持测量量表 106
4.2.5 控制变量的操作定义 107
4.3 研究设计 108
4.3.1 问卷设计 108
4.3.2 问卷发放与数据整理 109
4.4 数据分析方法 112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13
4.4.2 信度、效度分析 113
4.4.3 相关分析 114
4.4.4 多元回归分析 115
4.4.5 结构方程分析 115
4.5 本章小结 116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讨论 118
5.1 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18
5.2 信度分析 121
5.3 效度分析 122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123
5.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129
5.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140
5.5 回归分析 143
5.5.1 基于基本模型的回归分析 143
5.5.2 基于扩展模型的回归分析 148
5.5.3 回归检验结果总结 154
5.6 结构方程分析 156
5.6.1 使用结构方程方法的原因和步骤 156
5.6.2 结构方程研究的方法与程序 158
5.6.3 结构方程检验 159
5.7 实证结论与讨论 163
5.7.1 总体研究结论 163
5.7.2 基本模型的实证结论与讨论 164
5.7.3 扩展模型的实证结论与讨论 164
5.8 本章小结 166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167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167
6.1.1 研究结论 167
6.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管理启示 170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174
6.2.1 研究局限 174
6.2.2 研究展望 175
附录1 IT能力的测量与来源表 178
附录2 有关信息技术能力与和谐信息化关系的调查问卷 180
参考文献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