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概念界说及本书的研究路径 1
二、中国文化的发生及其地域性存在特征 7
三、从考古学文化谱系看中国地域文化的发生 13
四、地域文化的模糊融汇与共同体文化的形成 17
第一章 越文化的起源与边界 22
第一节 於越的族源问题 22
一、分子人类学的认识与於越民族的本土发生 23
二、“越为夏裔”说的可能性 29
三、“二分论”族源观与越国贵族、子民族属差异的可能性 35
第二节 越文化的空间边界问题 38
一、先越文化时期的先民活动范围 38
二、越国的疆域和政区 45
三、越地文化时期的范围和政区 49
第三节 越文化的边际关系——以越国文化为中心 51
一、楚文化与越文化的关系 52
二、吴文化与越文化的关系 55
三、东夷、淮夷文化与越文化的关系 58
四、百越文化与越文化的关系 63
五、苗蛮文化与越文化的关系 70
六、总结 72
第二章 越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 74
第一节 越文化中心地的文化生态 74
一、区位特征 75
二、地表形态 76
三、气候变化 80
四、土壤生物 88
五、自然灾害 90
六、水文水利 92
第二节 越文化中心地的民族变迁与人口发展 95
一、轮替与整合:民族的历史变迁 96
二、人口的增长与波动 101
三、人口的流动及影响 104
第三节 历史地理环境对越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06
一、生产方式 107
二、军事行为 114
三、社会风尚 118
第三章 上古时期越文化的历史发展 125
第一节 先越文化的演进轨辙及其文明史意义 125
一、先越文化兴替盈缩的轨迹 125
二、“文明”的发生 132
三、良渚文化的流播与影响 139
第二节 越国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145
一、越地历史时期的开端及越文化中心地的确立 147
二、勾践中兴与越文化的突进 152
三、越国“山东时期”军事扩张与文化扩张的尝试 156
第三节 秦汉政治、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越文化 164
一、秦帝国的统一及越地纳入帝国版图的开端 164
二、西汉时期越地文化低潮期的延续 168
三、东汉时期越地文化的第一次突进 170
第四章 中古时期越文化的历史发展 178
第一节 “永嘉南渡”与中古越文化发展的转机 178
一、“永嘉南渡”与六朝时期越地的历史发展 178
二、士族的兴起与六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83
三、“鉴湖文化走廊”的初步繁兴 188
四、兰亭雅集的背后 195
第二节 高峰与低谷:隋唐时期越文化的盈缩 199
一、低潮还是突进:隋唐越文化的地位 200
二、隋唐时期越地社会经济的繁兴 206
三、“鉴湖文化走廊”的兴盛期 217
第三节 唐代中后期至北宋越文化的转向 225
一、“安史之乱”之后越文化的低潮与转型的发生 226
二、乱世下的安晏:吴越国与越文化的过渡阶段 231
三、北宋时期越文化的发展 233
第五章 近古至近代越文化的历史发展 237
第一节 “靖康之难”与越文化的突进 237
一、“靖康之难”:越文化发展的新机遇 237
二、“鉴湖文化走廊”的衰落与回光 244
三、越文化中心地的初步“近世化” 250
第二节 成熟与新变:明清越文化的新发展 261
一、“近世化”的机遇与阻力 261
二、文教的推广与深化 267
三、“越学”的继承与发展 273
第三节 近代的转向:西方文化的侵入与越文化的转型 279
一、变局之下的挑战与转机 280
二、“革命”与“实业” 286
三、走出越地:出路的探寻 291
第六章 越文化发展的规律、动力及启示 296
第一节 文化形态学视野中的越文化发展模式 296
一、何种路径——文化形态学的发展及反思 296
二、越文化“点状突进”发展模式的提出 300
三、越文化“点状突进”发展模式的内容 304
第二节 越文化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311
一、文化发展的诱因及动力问题 311
二、越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因 315
三、越文化发展的外部机遇 319
第三节 越文化发生、发展对中国文化认识的补充 326
一、对中国文化发生规律的补充 326
二、对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补充 333
三、对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及精神的补充 336
主要参考书目 345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