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论溯源:文体学与修辞学 1
1.1 引言 1
1.2 西方修辞学和西方文体学的历史渊源 2
1.3 古典修辞学后修辞学的发展 9
1.4 20世纪的修辞学 13
1.5 文体学的产生与发展 15
1.6 文体学与修辞学的比较 20
第二章 概念定义:文体与文体学 26
2.1 引言 26
2.2 文体概念 26
2.3 文体的特点 37
2.4 文体学的定义和特点 45
2.5 文体学的分类 49
第三章 文体机理:偏离、突出与前景化 57
3.1 引言 57
3.2 文体效果与偏离 58
3.3 文体效果与突出 64
3.4 文体效果是情景语境中的前景化 71
3.5 文体效果是认知效果 75
3.6 小结 79
第四章 研究方法:传统与创新 81
4.1 引言 81
4.2 文体研究的方法论 81
4.3 文体学的定性研究 84
4.4 文体学的定量研究 89
4.5 文体实验研究方法 99
4.6 文体研究方法的选择 103
4.7 小结 105
第五章 研究视角:形式、功能与认知 106
5.1 文体学流派划分 106
5.2 形式文体学 108
5.3 功能文体学 123
5.4 认知文体学 129
5.5 小结 141
第六章 研究对象:文学文体学 143
6.1 引言 143
6.2 “文学文体学”多义辨析 143
6.3 文学文体学的发展和主要分析方法 150
6.4 诗歌文体学、小说文体学、戏剧文体学 156
6.5 文学文体学的发展趋势 187
第七章 研究对象:实用文体学 191
7.1 引言 191
7.2 实用文体的特性 192
7.3 实用文体学的发展过程 196
7.4 实用文体学的研究领域 199
7.5 实用文体学的理论模式 201
7.6 非文学文体学研究的重点 224
7.7 非文学文体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8
第八章 跨学科:叙事文体学 229
8.1 引言 229
8.2 叙事学 230
8.3 叙事学和文体学的融合 234
8.4 叙事学和文体学结合的内涵 243
8.5 《八月之光》中空间形式之叙事文体学分析 244
8.6 小结 256
第九章 新发展:多模态文体学 257
9.1 引言 257
9.2 多模态文体学的研究背景 257
9.3 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 259
9.4 多模态认知文体学理论 274
9.5 多模态文体学的研究方法 280
9.6 多模态文体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82
9.7 多模态文体学研究前景展望 284
9.8 小结 285
参考文献 286
文体学术语汉英对照表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