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统一性 14
一、物质是能量与信息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14
二、信息与能量 16
三、时间与空间:物质波动的信息形式 22
四、时间和空间:信息效应的两项指标 24
五、世界的统一性在于能量与信息的统一性 36
第二章 劳动启动了人类的心理活动和文化活动 38
一、生物体内在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 38
二、节能原则和等效原则 41
三、劳动:一种特别的生物行为的出现 43
四、劳动对类人猿器质方面的改造 46
五、劳动对心理活动的促进 52
六、社会文化的本质 56
七、劳动创造了人文环境 58
八、人文环境:全新的参照系统 68
九、心理事实 71
十、意识世界 72
第三章 社会实践主体确立的标志——意识的诞生 76
一、意识的本质 76
二、意识的主要功能 83
三、信息先导作用质的飞跃 86
四、意识模型 88
五、确认自我是意识建构的逻辑起点 90
六、意识活动的能量基础 92
七、时间—维性与形式运演 95
八、意识:主体的信息效应 100
九、意识的系统性 101
第四章 情归何处——情感的社会化 103
一、统一的社会情感参照系统的形成 103
二、文化标志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 106
三、个体人格的形成 107
四、情感社会化对婚姻制度的影响 109
五、动物性的社会反弹现象 111
六、社会对个体的制约 113
第五章 社会实践的成果——个体人格的建构 118
一、自我的本质 118
二、自我意识的功能 123
三、梦境与原型 129
第六章 社会沟通的奥秘 134
一、自我沟通 134
二、社会沟通障碍存在的客观性 140
三、沟通的本质 142
四、宗教:虚拟的社会沟通方式 145
五、语言沟通与概念沟通的区别及联系 147
六、语言的认识与实践功能 150
第七章 语言——社会信息沟通媒介 152
一、语言和意识的关系 152
二、语言的逻辑性 165
第八章 均衡人与人之间能量交换的工具——货币 178
一、货币:实体沟通工具 178
二、货币成为显性的价值尺度 181
三、货币实体性能与符号性能的分离 184
四、价值与价格的分离 186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能量均衡的逻辑规则 189
六、市场的进一步分离 190
七、货币的局限性 195
第九章 科学实践与艺术实践的差别 199
一、主体性与客体性两种特质的确立方法 199
二、主体性及客体性的差别 200
三、纯粹艺术实践活动中主体性 202
四、科学实践中的主体性 205
五、科学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对立与统一 212
第十章 社会博弈行为形成的客观基础 213
一、三个不对称因素的客观存在 213
二、中立价值 215
三、中立价值产生的条件 216
四、血缘关系向真正社会关系转变的奥秘 218
五、两个层面信息——能量模型的对接 220
六、博弈达成的条件 220
七、公共权力的实质 222
八、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 223
九、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差别 224
十、产权效应 225
十一、社会制度 227
第十一章 中西社会传统博弈规则的确立程式及比较 229
一、西方社会传统博弈规则的确立程式 229
二、中国社会传统博弈规则的确立程式 238
三、中西传统文化信息均衡点的比较 250
四、野蛮与文明博弈制度的差别 251
第十二章 社会实践的文化全息性 255
一、人的孤独性——人的基本存在状态 255
二、生产力——人的间接生存状态 257
三、生产关系——人的直接生存状态 259
四、生产方式的复杂性 268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及表现 276
六、社会文化的全息性 285
第十三章 求道与求义——人格拓展的两个向度 291
一、社会实践 291
二、超越自然: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296
三、认识:主体求道之路 299
四、价值:主体求义之路 308
五、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道义原则 317
第十四章 人类艰难的自我超越之路 320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320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26
三、社会发展的具体因素 332
四、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336
五、主体时空存在形式对客体时空形式的否定 342
六、“全球问题”对人类的警示 345
参考书目 348
后记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