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音系学视野下的汉语轻重音 3
第一章 汉语“轻声”的属性及其声学特征 3
一、传统语音学的研究 3
二、当代音系学的研究 8
第二章 汉语“重音”的属性及其声学特征 12
一、汉语“平仄律”的解析 12
二、汉语“重音”的特征 15
第三章 汉语轻重音系统及其变体示例 19
一、轻重音二元对立 19
二、“重音位”及其变体 21
三、“轻音位”及其分类 27
第四章 汉语节律结构单位及其类型示例 32
一、节律结构单位的模式分布 32
二、节律结构单位的类型示例 34
三、汉语节律结构的轻声配置 38
上篇 轻重音辨义功能的共时考察 44
第五章 现代汉语轻声现象的综合考察 44
一、轻声词的基本情况分析 45
二、轻声词的构成类型分析 48
三、轻声词的弱化规律分析 51
第六章 复合两字组的辨义功能之一:词义和词性 53
一、轻重对立的词义分化 53
二、轻重对立的功能转化 56
三、轻重对立的认知解释 60
第七章 复合两字组辨义功能之二:分列和固化 67
一、词语界定的模糊性 67
二、轻重对立的区别性 69
三、功能转化的理据性 75
第八章 复合两字组的辨义功能之三:实素和虚素 79
一、汉语附缀的基本属性 79
二、轻声附缀的类型示例 81
三、轻重对立的义项互补 85
第九章 重叠构形语义对立的辨析:量增和量减 96
一、词形韵律模式的制约 96
二、重叠象似动因的理据 98
三、单动重叠的范畴义互补 102
下篇 轻重音辨义功能的历时探究 114
第十章 双音化趋势及其历史动因 114
一、语言系统的内部调节 114
二、社会发展的信息分类 119
三、语言节律的自然特征 121
第十一章 双音化运作结果之一:整合 124
一、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要点 124
二、概念整合机制及其示例 127
三、复合轻声化的整合效应 134
第十二章 双音化运作结果之二:分化 144
一、双音化的句法运作机制 144
二、语义类化与附缀成型 146
三、语义虚化与虚词成型 151
第十三章 前松后紧规律及不对称现象 157
一、汉语前松后紧规律的制约 157
二、汉语语法化的不对称现象 160
三、历时演变轨迹与共时界面 163
附录1:单纯轻声词 166
附录2:附缀轻声词 167
附录3:复合轻声词 171
附录4:重叠轻声词 174
参考文献 175
课题组成果 183
主要工具书 184
后记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