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基本理论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向世陵主编;高会霞,杨泽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43963887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逻辑清晰,阐述了宋代经学之复性论、本体论、理气论、心性论、性理学等为标志的新哲学体系的创立过程,又深刻地指出了每一理论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蕴涵。宋代理学作为宋代哲学的标志性成果,在本书得以明晰而完整地展现挖掘,是学习研究宋代理学的哲学理路以及精神世界的高质量著作。

引论 经学变革与理学的兴起 1

一、文以载道的诉求 1

二、经学文本的传承转换 5

(一)五经义理的采撷 5

(二)子学资源的发掘 7

三、道统论的成立及意义 9

(一)《论语》和《尚书》的文献根据 9

(二)《周易》的文献根据与“时中” 11

四、纲常天理与普遍之善的确立 15

(一)三纲五常的内在化 15

(二)“大本达道”的普遍准则 17

第一章 “本体”与“本体论” 21

一、“本体”一词的出现与意义的拓展 22

(一)“本体”语词的出现与含义 22

(二)“本体”在本土文化中意义的拓展 24

二、隋唐佛学的“本体”论 26

(一)“实”体向“虚”体的转向 27

(二)“本体”说与体用论的整合 28

三、宋代儒佛交通的“本体”论 32

(一)佛教“本体论”的自觉 32

(二)儒家本体概念的明晰与本体论的成形 33

第二章 “反本”“复性”论 40

一、反本复性道路的奠定 41

(一)道家的开端 41

(二)儒家的承接 44

二、玄佛交融的反本复性诉求 47

(一)玄学的反本归静 48

(二)佛学的反本达源 49

三、唐及宋初的复性、原性论说 51

(一)李翱的复性论 52

(二)韩愈、欧阳修的原性与修本 55

(三)王安石“性情一”的得失 56

四、张载“善反”天地之性的变化气质说 57

(一)气质之性不为性 58

(二)德与气不并立 60

(三)一于气与一于性 62

五、从程学到湖湘学和闽学的反本复性 63

(一)二程与湖湘学的多样选择 63

(二)朱熹对北宋复性论的系统总结 65

六、明清之际学者对张载变化气质说的推进 70

第三章 理气虚实论上(北宋) 74

一、“气一有无”的形而上下说 75

(一)太虚至实与气贯有无 75

(二)“太和中容万物” 80

二、无形有象互藏其宅 83

(一)感聚仇和循环不已 83

(二)反仇和解与生生相继 87

三、“天理”在二程的体贴 89

(一)因象以明理 89

(二)理便是天道 91

(三)天下无实于理者 94

第四章 理气虚实论下(南宋) 97

一、湖湘学的性气与道器论 97

(一)性气、道物一体 97

(二)道与器非异体 99

二、朱熹论理气“一物”与“二物” 102

(一)形而上下与理气先后 103

(二)理气不离又决是二物 106

(三)理动不动与道体流行 109

(四)理在气中与生气流行 112

三、叶适对理学虚实论的批评 117

(一)二程的“实”学 117

(二)理学文本的虚妄 119

(三)理学解《易》的不实 120

(四)理学“专以心性为宗主” 124

第五章 性理学 128

一、湖湘学的理具于性说 128

(一)天命全体和为学大体 129

(二)性物一体与“叹美之辞” 131

(三)性体心用与性心之间 136

(四)心以成性与识而后行 138

二、朱熹的性理学体系 141

(一)性即理 141

(二)“二性”与“二善” 147

(三)性之本体是理是善 152

第六章 心迹论 160

一、隋唐儒者的先声 160

(一)王通的心迹不殊 160

(二)中唐儒者的心迹论说 161

二、“以心通”与“悟心”为本 164

(一)“以心通”的前后承接 164

(二)“原道”与守礼 165

三、心一迹异与权实相顾 167

(一)迹异而心一 168

(二)心之同然与“一心” 170

(三)空与实互发 173

四、心迹为一 175

(一)迹非不可能心是 175

(二)心与迹本一 178

第七章 心性情一致 182

一、大心尽物以尽性 182

(一)性物一体而大心 183

(二)“尽物”在“尽心” 186

二、程朱的心性天一致 188

(一)程颐对张载的批评 188

(二)朱熹对张、程等说的总结 189

三、知觉之心与体用合一 193

(一)知觉之心与虚灵明觉 193

(二)心性的相对与互动 195

(三)心统性情跨“两头” 198

四、心体自明与发而中节 200

(一)穷理而“主”良心 201

(二)心定则理现 204

五、心体为仁与心该动静 205

(一)心、善、仁之一与不一 205

(二)诚意以安心 207

第八章 “本心”与“心即理” 211

一、理学传承与心学的概念 212

二、“本心”论 214

(一)从张、程到朱熹的“不失本心” 216

(二)张九成的本心说 221

(三)陆九渊的本心说 223

三、“心即理”说 229

(一)陆九渊的“心即理” 229

(二)宋代诸家的“心即理” 232

第九章 “安身立命”说 238

一、传统儒学论“安身立命” 238

(一)《周易》的安身以崇德 239

(二)孟子的修身以立命 241

二、宋代理学论“安身立命” 243

(一)利用安身以立命 243

(二)俟天以修身 246

三、道统传承与安身立命 248

(一)传心而立心 248

(二)无欲而去私 251

参考文献 254

关键词索引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