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3
第一章 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和演变 3
第一节 国际象棋的起源和演变 3
第二节 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 12
第三节 世界国际象棋重大比赛 14
第四节 现代国际象棋在中国的传播 15
第二章 中国国际象棋的开展和起步(1949—1966年) 20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国际象棋的开展 21
第二节 首届全国棋赛中的国际象棋表演 22
第三节 规模逐渐扩大的全国比赛 24
第四节 中苏国际象棋互访对抗赛 31
第三章 中国国际象棋的挫折和复苏(1966—1982年) 35
第一节 中国国际象棋的挫折 35
第二节 中国国际象棋在“文革”后期的恢复 43
第三节 国际象棋全国赛的恢复和改革 47
第四节 中国重新加入“国际棋联” 54
第五节 国际象棋国际交往的恢复 54
第六节 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比赛 56
第四章 中国国际象棋的崛起和发展(1983—1990年) 63
第一节 水平逐渐提高的全国比赛 63
第二节 国际交往增多 70
第三节 国际比赛成绩稳步提高 71
第四节 国际象棋普及活动的加强 82
第五节 国际象棋优秀棋手的集训 84
第五章 中国国际象棋的腾飞(1991—1995年) 86
第一节 谢军首获女子世界冠军 87
第二节 谢军蝉联女子世界冠军 91
第三节 中国棋手在国际比赛中的顽强拼搏 95
第四节 竞赛训练改革 101
第五节 少儿和学生国际象棋的发展 103
第六节 国际友人和社会的支持赞助 105
第六章 青少年国际象棋活动 110
第一节 蓬勃发展的大、中、小学国际象棋活动 110
第二节 青少年宫国际象棋活动 112
第三节 青少年优秀棋手训练网 112
第四节 青少年国际象棋竞赛体制 114
第七章 港澳地区的国际象棋活动 116
下编 121
第一章 国际象棋规则、裁判和竞赛制度 121
第一节 我国国际象棋规则的产生、修订和演变 121
第二节 国际象棋裁判等级制 123
第三节 国际象棋裁判的培养和考核 124
第四节 国际象棋棋手技术等级制度 126
第五节 国际象棋竞赛制度 127
第二章 中国国际象棋的组织 129
第一节 中国国际象棋运动的管理 129
第二节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 131
第三节 地方国际象棋协会 135
第三章 中国国际象棋技术、战术的发展与提高 137
第一节 起步(1958年以前) 137
第二节 发展(1959—1965年) 146
第三节 复苏(1966—1980年) 158
第四节 起飞(1981—1990年) 163
第四章 国际象棋书刊 179
第一节 外文国际象棋书刊的引进 180
第二节 国际象棋图书的出版 182
第三节 国际象棋资料 185
第四节 报刊国际象棋专栏 186
第五节 国际象棋杂志 186
第六节 李成智图书馆 187
第五章 国际象棋群英录 189
谢侠逊 189
尤彭熙 191
张雄飞 191
吴伟文 192
孟传德 193
邓文湘 193
徐家亮 195
王品璋 197
尤国钟 198
张东禄 198
张福江 201
徐天利 201
冯炳荣 204
刘镇国 204
肖冠军 205
李中健 206
刘文哲 208
王陛钧 215
刘成万 217
朱福善 219
许宏顺 221
简怀穗 223
黄鑫斋 225
林峰 228
洪克敏 229
曾子林 231
钱吉孚 234
戚惊萱 236
潘刚 243
陈德 243
张伟达 245
王家权 248
罗义平 249
黄希文 251
李祖年 252
唐宏俊 256
叶江川 259
梁金荣 266
吴敏茜 270
刘适兰 277
徐俊 283
杨献 289
吴晓滢 291
叶荣光 292
林塔 299
安艳凤 305
赵兰 308
马红丁 310
谭成轩 312
吴玺斌 313
邓孔亮 316
李文良 319
汪自力 321
彭肇勤 325
宁春红 331
贺天剑 333
吴少彬 335
王苗 337
谢军 337
林卫国 349
童渊铭 355
彭小民 356
吕小莎 358
秦侃滢 360
王频 366
林烨 370
王蕾 372
诸宸 375
许昱华 379
章钟 381
附录 384
一、中国国际象棋大事记 384
二、中国出版的国际象棋图书目录 404
三、历届全国个人赛前三名 410
四、历届全国团体赛团体前三名 413
五、棋手国内技术等级称号一览表 415
六、国际特级大师名单 419
七、国际大师名单 420
八、棋联大师名单 421
九、国际裁判名单 422
十、国家荣誉裁判名单 423
十一、国家级裁判名单 424
十二、国家级和高级教练名单 425
后记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