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官修书”释义 1
一、“官”的阐释 1
官方提倡 1
官方出资 3
官方参与 5
官方善后 7
二、“修”的阐释 8
“编”和“著” 9
翻译 10
三、“书”的阐释 11
第二章 先秦两汉官修史 13
一、官修书的起源和发展 13
官修起源于夏代 13
商和西周官修的社会背景 14
官修的旁证——载体材料 15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修 18
官修的主体 20
二、秦朝官修史 22
文化的发展 22
“石鼓文”是官修吗? 23
简策官修书 23
三、两汉官修史 24
社会发展情况 24
儒学及宗教 25
学校教育 26
国家藏书 27
藏书整理及官修处所 28
厘定经书 30
官修史书 31
中央其他官修书 34
淮南王和河间献王 37
两汉官修史总论 39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官修史 41
一、魏晋南北朝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41
民族融合 42
经济发展 42
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43
学校教育 43
官府藏书 44
二、魏晋南北朝官修机构 46
魏晋官修机构 46
南、北朝官修机构 48
三、官修史书 51
三国时期的官修国史 52
官修《晋史》 53
官修《魏史》及其他 54
图书典藏和官修目录 55
官修法典 58
四、官修子书 59
官修类书 59
佛教政策和译经事业 61
五、帝王和王室著书 63
帝王著书 63
王室著书 65
六、魏晋南北朝官修史总论 66
第四章 隋代官修史 68
一、隋代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68
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 68
文化政策 70
二、隋代官修机构 72
秘书省 72
译经机构 73
三、文帝朝官修成就 75
官修经书 75
官修国史和前朝史 76
官修书目 77
宗教著作 78
其他官修书 81
四、炀帝时官修成就 82
官修地理著作 83
官修类书 83
其他官修书 85
五、隋代官修史总论 86
第五章 唐代官修史 89
一、唐代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89
政治和经济 89
文化政策 91
官府藏书 91
二、唐代官修组织机构 93
史馆 93
秘书省和集贤院 97
三、唐代官修史书 100
官修实录 100
官修国史 105
官修前代史 108
官修法典 113
官修政书 118
官修谱牒 119
其他官修史书 122
四、唐代官修经书、子书、集书 123
官修儒家经典 123
官修礼书 125
官修类书 127
官修历书 130
佛经翻译 132
官修医书 136
官修集书 137
五、唐代官修史总论 138
第六章 五代十国官修史 143
一、官方修书的组织机构 144
史馆人员选拔和奖惩制度 144
史馆史料报送制度 146
史馆传主遴选制度 147
二、五代十国官修成就 148
官修《旧唐书》 149
官修实录 151
官修法典 152
官修历书 154
三、五代十国官修史总论 155
第七章 宋代官修史 157
一、宋代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157
政治方面 158
经济方面 159
文化方面 160
二、宋代官修组织机构 162
馆阁 162
官修机构的组织形式 165
官修机构的人员分工 169
三、宋代官修史书 170
官修《新唐书》 171
官修实录 174
官修国史 180
官修会要 184
官修方志 190
四、官修经书、子书、集书 198
官修经书 198
官修子书 199
官修集书 203
五、宋代官修史总论 205
第八章 辽、金代官修史 207
一、辽代官修史 207
辽代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208
辽代官修组织机构 213
辽代官修史籍 215
辽代官修法典 217
辽代其他官修成就 219
二、金代官修史 221
金代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221
金代官修组织机构 226
金代官修实录 231
金代官修法典 236
金代两修《辽史》及其他史书 238
金代官修经书和子书 240
金代译经所、弘文院译书及益政院著书 241
三、辽、金官修史总论 243
辽代官修史总论 243
金代官修史总论 244
第九章 元代官修史 246
一、元代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247
政治方面 247
经济方面 248
儒学、佛教和道教 249
创制民族文字 250
官府藏书 251
二、元代官修组织机构 252
翰林国史院 253
蒙古翰林院 260
集贤院和奎章阁学士院 261
其他官修机构 262
三、元代官修史书 264
官修三史 264
官修实录 269
官修后妃、功臣传和《脱卜赤颜》 271
官修法典 273
《元典章》和《经世大典》 277
《大元一统志》及其他方志 279
四、元代官修子书 280
《授时历》 280
《农桑辑要》 283
官修《本草》 284
五、元代官方翻译著作 285
汉籍译蒙 286
蒙籍译汉 288
六、元代官修史总论 289
第十章 明代官修史 291
一、明代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291
中央集权的加强 291
科举制度 293
经济发展 294
儒学教育 296
官府藏书 297
二、明代中央官修机构 300
翰林院及其史馆 301
内阁和宦官 304
翰林官的迁转之阶——詹事府及左右春坊、司经局 307
中央其他职能部门 308
多机构合作修书和临时组局修书相结合 312
三、明代中央官修成就 316
《元史》 317
官修国史 320
官修实录和宝训 324
官修杂史 334
官修法典 337
官修故事 340
官修总志 343
官修经书 347
官修类书 349
官修历法 353
官修释、道著作 356
官修医书 357
官修集书 359
四、明代地方政府官修活动 360
官修方志的数量 362
明代地方志的修纂者及作序者 363
官修方志的分布规律 367
五、各地藩王的官修活动 369
明代建藩情况及藩王官修成就 370
藩王几部著作编撰过程研究 374
六、明代官修史总论 377
第十一章 清代官修史 384
一、清代官方修书的历史背景 384
政治环境 384
经济状况 386
文化方面 388
二、清代官修组织机构 390
内阁和南书房——主要负责人的来源机构 392
翰林院和詹事府——纂修主体的来源机构 394
其他官修机构——宗人府、钦天监、太医院、翻译机构 396
官修书的辅助机构——内务府和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398
三、清朝官修机构的组织形式 400
常开之馆 401
例开之馆 405
特开之馆 413
四、清代官修史书 417
官修《明史》 417
实录和圣训系列 422
方略系列和三部《筹办夷务始末》 427
官修方志 436
官修政书 440
五、官修子书 448
官修儒家类 448
官修艺术类 451
官修类书 455
官修天文类 462
官修农书 463
官修医书 465
六、官修经书、集书 468
官修经书 468
官修集书 481
七、《四库全书》系列 485
《四库全书》系列编撰的起因 485
《四库全书》系列的编撰经过 487
《四库全书》系列编撰成功的原因 493
八、清代官修史总论 494
第十二章 中国官修史总论 501
一、目的明确性 501
二、预修者多和修书无专官 505
三、发展继承性和成书系列性 507
四、内容失实性 510
参考文献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