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的缘起 1
二 核心概念 5
三 研究综述 8
四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6
(一)社会交换理论 17
(二)新闻生产社会学相关理论 18
(三)研究方法 19
第一章 媒介交换网络的理论来源 21
一 古典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交换理论的根源之一 21
二 霍曼斯的行为交换论 24
三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28
四 艾默生的交换网络理论 34
五 新闻生产社会学中的“事实性网络”、“信息补贴”与“补偿网络” 36
(一)事实性网络 36
(二)信息补贴 37
(三)补偿网络 38
本章小结 39
第二章 媒介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 40
一 媒介交换网络中的行动者 45
(一)媒介:媒介交换网络的中介行动者 46
(二)管理者:媒介交换网络中的权力资源主导者 46
(三)投资者:交换网络中的经济资源主导者 47
(四)消息来源:交换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主导者 48
(五)受众:各方行动者的共同交换目标 49
二 媒介交换网络中的流通资源 49
(一)渠道:媒介组织基本的生存资源 51
(二)信息:媒介最重要的交换资源 51
(三)权力:媒介交换网络中的稀缺资源 54
(四)经济资源:媒介高度依赖的交换资源 55
(五)注意力:多方行动者的目标资源 56
三 媒介交换网络中的资源交换场域 57
(一)“渠道—权力”资源交换场域 58
(二)“渠道—经济”资源交换场域 60
(三)“渠道—信息”资源交换场域 61
(四)“信息—注意力”资源交换场域 62
四 媒介交换网络中的间接交换关系 63
(一)管理者—媒介—受众 64
(二)投资者—媒介—受众 64
(三)消息来源—媒介—受众 66
五 媒介交换网络中交换关系的特点 67
(一)依赖与共生 67
(二)差异与分层 68
(三)紧张与冲突 70
(四)波动与平衡 70
六 媒介内部交换网络的结构 71
(一)编辑室的控制 71
(二)一个关于编辑室控制的案例 74
(三)考评制度:媒介内部交换网络的游戏规则 81
本章小结 84
第三章 新闻伦理现实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86
一 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新闻伦理现实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 87
二 传媒体制的“不变”与“变”:新闻伦理现实问题产生的中观环境 91
(一)1978—1991年:实践的随机摸索与体制的细微变化 92
(二)1992—2002年:“双重属性”体制内空间的建构与拓展 94
(三)2003年至今:“两分开”与传媒体制的瓶颈 96
三 媒介自身结构的转型:新闻伦理现实问题产生的微观条件 102
本章小结 105
第四章 “渠道—权力”资源交换场域中的新闻伦理 106
一 权力控制下的信息失真 111
二 权力控制下的信息失衡 114
(一)负面信息传播的阻隔 114
(二)正面信息的选择性传播 125
三 新闻寻租:权力资源的不当延伸 131
本章小结 137
第五章 “渠道—经济”资源交换场域中的新闻伦理 139
一 形象的整饰:经济资源主导下的“有偿新闻” 141
二 真相的隐匿:经济资源控制下的“有偿不闻” 154
三 新闻的伪装:经济资源导向下的广告新闻化 162
本章小结 166
第六章 “渠道—信息”资源交换场域中的新闻伦理 168
一 媒介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169
二 人情:“渠道—信息”资源交换场域的特殊资源 172
三 社会关系网络与信息资源网络的重合 182
四 “渠道—信息”资源交换场域中的偏向 187
(一)偏向的表现 187
(二)偏向的动因 189
(三)偏向导致的新闻伦理问题 190
(四)偏向的后果 197
本章小结 198
第七章 “信息—注意力”资源交换场域中的新闻伦理 200
一 泛滥的假新闻:交换注意力资源的廉价成本 202
二 新闻煽情化:流行的新闻生产技巧 205
三 新闻娱乐化:低代价高报酬的新闻生产模式 208
四 新闻炒作:一种节约交换成本的新闻生产方式 211
五 偏都市、偏高端、偏财富与轻边缘、轻弱势、轻贫穷的双向选择 213
本章小结 216
结语 媒介交换网络的理性规范 218
一 交换资源的再分配 218
(一)权力资源的约束与调整 218
(二)经济资源的结构优化 219
(三)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220
(四)注意力资源的培养 224
二 交换规则的再调整 225
(一)媒介政治经济制度的调整 226
(二)媒介自律制度的强化 228
附录A 《新闻记者》评选2001—2013年度十大假新闻 231
附录B 部分访谈资料摘录 240
参考文献 245
后记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