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天波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6049759
  • 页数:582 页
图书介绍:“事”的概念古已有之,人人皆知,但“事”的内涵并非尽人皆明。人人都在“做事”,然而“事理”却值得深思和研究。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事之理”主要阐述了事与物、人、信息的关系,提出了“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以此假说为基础,对“事”的本质予以探讨。中编以该假说为基础,讨论教育领域事的管理问题。下编则进一步扩展开来,把“事之例”延伸到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实践活动之中。

上编 事之理 2

导论 2

一、研究“事”的意义 2

二、研究“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

三、研究“事”的现状和方法 6

第一章 事 14

一、事的概念 14

(一)事的定义 14

(二)事的结构 18

二、事的种类 24

(一)生活中的事 25

(二)哲学中的事 27

三、事的性质 28

(一)事的时间性 28

(二)事的空间性 30

(三)事的目的性 30

(四)事的系统性 31

(五)事的复杂性 32

(六)事的工程性 33

(七)事的流变性 33

(八)事的可度量性 35

(九)事的道德性 35

四、办事的基本原则 35

五、办事的基本方法 40

第二章 事与物 43

一、物的概念 43

(一)物的定义 43

(二)物的有关词条 51

(三)意识是一种客观实在吗? 53

二、物的种类 63

(一)生活中的物和非物 63

(二)法律中的物和非物 64

(三)科学中的物 64

(四)哲学中的物 71

(五)信息社会中的物 75

三、事与物的关系 77

(一)事与物 77

(二)物动为事 82

(三)事成为物 83

第三章 事与人 85

一、人的概念 85

(一)人的定义 85

(二)人的有关词条 91

二、人的分类 92

(一)生活中的人 92

(二)医学中的人 92

(三)哲学中的人 93

(四)信息社会中的人 94

三、人与物、事的关系 100

(一)人与物 100

(二)人与事 102

第四章 哲学之思 105

一、哲学的定义 105

二、“量子信息哲学”概念及分类 107

(一)“量子信息哲学”概念 107

(二)“量子信息哲学”3种基本类型 107

(三)“量子信息哲学”5层次结构 109

三、“量子信息哲学”与以往“哲学学说丛林”的差异或超越 110

四、“量子信息哲学”(QIP)的基本特性 111

(一)QIP的悖论性 112

(二)QIP的量子性 112

(三)QIP的信息性 113

(四)QIP的全息性 113

(五)QIP的分形性 113

(六)QIP的生态性 114

五、伦理和“伦理理论丛林”分析 114

(一)伦理概念 114

(二)“伦理理论丛林” 115

六、“量子信息生态伦理”概念 116

(一)“量子信息生态伦理”(QIEE)的定义 116

(二)伦理的基本类型 116

七、伦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118

八、悖论之源 119

(一)“悖论”的定义 120

(二)“悖论”的分类 122

(三)“悖论”的本质 125

(四)“悖论”的根源 127

第五章 “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 130

一、人性假设的嬗变 131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 131

(二)西方的“人性假设丛林” 132

二、构成“人”的三要素 137

三、人的三种基本需要 139

四、人体“克莱因瓶”模型 140

五、“信息复杂全息人”(ICHP)假设 147

六、ICHP的基本特性 150

(一)ICHP的量子性 150

(二)ICHP的信息性 151

(三)ICHP的全息性 152

(四)ICHP的悖论性 153

(五)ICHP的分形性 153

(六)ICHP的生态性 154

(七)ICHP的涌现性 155

(八)ICHP的超循环性 156

七、幸福之事 157

(一)幸福的理论是众多的 158

(二)幸福涵义的不同观点 159

第六章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166

一、对“意识”的诸多解释 167

二“意识”产生的假设 171

三、意识的分类 177

四、几个相关概念的分析 178

(一)自我和主观经验 178

(二)记忆和遗忘 179

(三)做梦和灵感 180

(四)幻觉肢 180

第七章 对几项规律的思考 182

一、“熵”之事 182

(一)熵是什么? 183

(二)熵是状态函数吗? 186

二、质能守恒定律 189

(一)牛顿第一定律是近似的 189

(二)理论建模的思维进路 189

(三)质能守恒定律 190

三、信息增殖定律 191

(一)信息的定义 191

(二)信息的功能 195

(三)信息的性质 195

四、分形定律 196

五、互补定律 202

(一)波粒二象性 202

(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203

(三)玻尔互补原理 203

(四)观察者效应 204

(五)互补定律 204

中编 教育系统事之例 208

第八章 量子教育之事 208

一、“人性假设”是教育的逻辑起点 208

二、教育与国民性的相关概念 209

(一)教育的概念 209

(二)国民性的概念 210

(三)国民性与教育的关系 211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 212

(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层次及构成要素 213

(二)“研究型教育”概念的形成 214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结构图 216

(四)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4大要素 217

四、“量子信息生态教育”(QIEE)概念 221

(一)“量子信息生态教育”(QIEE)的定义 221

(二)“量子信息生态教育”(QIEE)的分类 221

五、“量子信息生态教育”与以往教育理论的差异 222

六、“量子信息生态教育”的基本属性 224

七、系统育人之事 227

(一)育人现象的“百家争鸣” 227

(二)与“育人”相关的概念 231

(三)构建“系统育人”理论的思考 234

八、人的培养之事 238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纷争 238

(二)“人才”和“培养模式”概念 240

(三)人才体系 242

第九章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之事 245

一、职业、技术、教育概念 245

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概念 247

(一)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247

(二)职业技术教育 249

(三)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3者之间的关系 250

(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取代 253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成 258

四、探析职教的公益性 258

(一)教育的参与者是“信息复杂全息人” 259

(二)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内涵 261

五、高等职业教育类型论和层次论的分野 266

(一)层次论和类型论 266

(二)高职教育类型论的主要指标 267

(三)高职教育为一个层次是不争的事实 271

六、高职院校的构成要素 272

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式构架 273

(一)职业教育的宏观分类 273

(二)现代职教体系的层次结构 274

(三)现代职教体系的定位 277

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原则 280

九、现代职教体系的外部环境 282

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性 284

(一)人本性 284

(二)融合性(校企合作,融合各种资源) 285

(三)品牌化(特色化) 285

(四)信息网络化 286

(五)规模化(巨型化) 287

(六)集聚化(集群化) 288

(七)全球化(国际化) 288

十一、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 289

(一)建构广东省现代职教体系要体现地方特色 289

(二)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架构 290

第十章 高教质量之事 295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复杂性 295

二、何为“高等教育现代化”? 297

(一)高等教育的定义及要素 297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相关概念 298

三、“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定义和功能 299

(一)“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定义 299

(二)“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功能 300

四、“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分类 300

五、“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基本特性 302

六、高等教育质量的纷争 304

(一)本质属性论 304

(二)满足程度论 305

(三)产品服务质量论 305

(四)规律体现论 305

(五)复杂概念论 306

七、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三要素 307

八、高等教育质量的三种基本类型 308

九、高等教育质量的五层次结构 310

十、高等教育质量定义的“七个定理” 311

(一)否定单一的质量定理 311

(二)本质属性量度定理 312

(三)复杂系统结构定理 312

(四)市场部分失灵定理 313

(五)时间滞后质量定理 314

(六)空间拓展质量定理 314

(七)信息本质质量定理 315

十一、高等教育质量的特性 315

十二、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 316

第十一章 高职院校转型之事 318

一、高职院校的要素结构 319

二、高职院校转型的定义、种类 320

(一)转型的基本定义和种类 320

(二)当前高职院校转型的状况分析 321

三、高职院校转型的理论剖析 322

(一)学校升格论 323

(二)创设稀缺资源论 323

(三)产权合理流转论 323

(四)调整目标定位论 324

(五)核心体系转型论 325

(六)指导体系转型论 326

(七)目标体系转型论 327

(八)保障体系转型论 327

(九)支撑体系转型论 329

四、高职院校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 330

(一)经济驱动 330

(二)政策导向 331

(三)社会竞争 332

(四)科技催化 332

五、高职院校转型的内部驱动因素 333

(一)目标管理定位 333

(二)异质要素建构 334

(三)科学技术异化 334

(四)教育负债累积 335

六、职教体系协同产业体系分析 338

(一)现代职教体系协同产业体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38

(二)两个体系的内涵要素、结构层次及交集 343

(三)协同共生的耦合因子、协同序参量 345

(四)序参量函数——校企合作的结构形式 346

第十二章 建构实训基地之事 349

一、体现工作过程 349

二、注重哲学思考 350

三、优化教学情境 352

四、强化能力培养 353

五、规范建设流程 354

六、加强资源整合 355

(一)资源及实训资源的概念 356

(二)整合资源的原则 357

(三)整合资源的种类 359

七、促进社会服务 362

八、探索国际合作 363

第十三章 物联网变革教育之事 366

一、物联网的定义及特征 366

二、高等教育体系的要素结构 371

三、物联网与国民教育体系的关系 372

四、物联网与高等教育内涵要素的关系 373

五、物联网催生教育的变革 375

(一)物联网引起教育技术的变革 376

(二)对教育方式的变革 377

(三)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78

(四)对教学的变革 379

(五)对学习的变革 380

(六)对师资队伍的影响 381

(七)对管理的变革 382

(八)对实验实训教学的变革 383

(九)对校园的变革 384

(十)对教学资源和其他方面的变革 385

下编 其他系统事之例 388

第十四章 社会之事 388

一、社会系统概念 388

二、社会系统的三种类型 390

三、社会系统的五个层次 392

四、“量子信息生态社会系统”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395

五、“法治行为”之事 398

(一)“政治”、“法治”、“人治”、“行为”等概念 399

(二)以往“行为理论”浅析 402

(三)“法治意识”假设 403

(四)“人类行为”的三种类型 404

(五)“意识”与“行为”的关系 405

(六)个体行为演化的动力分析 407

(七)“ICHP”视域中“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408

六、生态之事 410

(一)生态和生态文明概念及分类 410

(二)生态和生态文明的结构 411

(三)“量子全息生态”概念及其的特性 413

(四)“量子全息生态”理念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启示 414

第十五章 管理之事 417

一、“管理理论丛林”中的诸理论 417

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431

(一)管理的事理理论定义 431

(二)管理的分类 441

三、“量子信息生态管理”的概念及特性 445

(一)“量子信息生态管理”的概念 445

(二)“量子信息生态管理”的特性 445

四、“量子信息生态管理”与“管理理论丛林”的差异 451

五、“量子信息生态管理”应遵守的十个原则 452

六、GCAIS管理理论的基本规律 455

七、管理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458

第十六章 工程之事 460

一、工程概念 461

(一)工程的定义 461

(二)工程界对“工程”内涵的拓展 465

(三)中国语境下的“工程”概念 466

二、工程的结构和分类 467

(一)工程的结构 467

(二)工程的分类 469

(三)知识工程的定义 472

三、工程与管理的“悖论”关系 472

(一)工程与管理内涵的融合 472

(二)工程管理和管理工程的辨析 476

(三)工程与管理概念“悖论”的解蔽 476

四、“量子信息生态管理工程”(QIEME)概念 477

(一)“量子信息生态管理工程”的原则 478

(二)“量子信息生态管理工程”的基本特性 480

第十七章 经济之事 483

一、人类前途的思考 483

二、与“信息复杂全息人”相关的现象 484

(一)人的全息性呈现出悖论 484

(二)遗传的作用 485

(三)人的全息化过程是实时进行着的 485

三、“人性假设”是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 486

四、经济中的管理概念 487

五、创新的定义和分类 488

(一)创新的定义不同理解 488

(二)创新的分类 489

(三)创新的特性 490

六、管理创新的概念及种类 491

七、经济概念及分类 493

(一)经济的分类 493

(二)区域经济概念 494

八、管理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495

(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495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496

九、“巧实力”之事 497

(一)“实力”概念 498

(二)“三类需求”和“三种实力” 498

(三)“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 500

(四)“软实力”概念 501

(五)“巧实力”概念 502

(六)“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之间的关系 503

十、广东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04

十一、构建经济的“珠三角模式” 506

第十八章 科技之事 510

一、“科学”的定义 510

二、“量子信息生态科学”概念和特性 512

(一)“量子信息生态科学”的定义 512

(二)“量子信息生态科学”的基本特性 513

三、科技发展的几点启示 515

(一)克隆技术的影响 515

(二)中医理论的暗示 515

(三)人为自然也具有全息性 515

四、相关概念的关系图 515

(一)知科技系统 516

(二)工管创系统 518

(三)政经文系统 519

(四)人社生系统 520

(五)五维坐标系 521

(六)五层次结构 523

五、“现代化”之事 523

(一)“现代化理论丛林” 524

(二)现代化的内涵 525

(三)现代化的演化 529

(四)意识指导“做事” 530

(五)“现代化系统”的分类 531

(六)“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534

第十九章 文化和诚信之事 536

一、文化系统是非线性系统 537

(一)线性和非线性概念 537

(二)物(能量)、事、信息坐标系 539

(三)文化系统内部各种关系的非线性 540

二、文化的“是” 541

三、文化的“事” 544

四、文化的“实” 546

五、文化的“势” 548

六、文化的“市” 549

七、文化的“式” 550

八、如何建设文化强省 551

九、诚信之事 554

(一)诚信的内涵及分类 554

(二)社会诚信体系的定义、要素及分类 563

(三)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565

(四)构建广东特色社会诚信体系的途径 566

结语 570

参考文献 572

后记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