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兆斯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剑雄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18094731
  • 页数:6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葛剑雄文集”的第二卷,整套文集拟分六卷出版,由作者精选最能代表其写作成就及研究水平的经典作品收录其中。

西汉人口地理 3

序&谭其骧 3

绪论 5

第一节 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学的意义 5

第二节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 8

第三节 本文以西汉时期为研究阶段的原因 11

第一篇 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 13

第一章 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评价 13

第一节 关于西汉初人口数的研究状况 13

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户口数的意义 15

第二章 从文献记载考察各地区、各阶段的人口变化 22

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 23

第二节 部分地区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26

三辅地区 26

原长沙国地区 28

原吴国地区 30

第三节 部分地区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31

真定国 31

泗水国 32

齐郡和临淄县 33

第四节 部分地区第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33

山阳郡 33

营平侯国 34

扶阳侯国 34

第三章 从人口变化规律考察西汉期间的人口增长率 36

第一节 人口政策 36

第二节 婚姻状况 37

第三节 生育状况(总生育率及繁殖率) 43

第四节 净繁殖率 45

第五节 家庭规模 47

第四章 从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考察人口的增长 50

第一节 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关系 50

第二节 主要农业区与垦田面积 51

第三节 农具、耕作制度、水利设施 55

第四节 粮食亩产的估计 58

第五节 从三辅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率推测全国水平 60

第五章 关于武帝、宣帝时期的人口变化 64

第一节 武帝时“户口减半”的文献记载 64

第二节 武帝时影响人口变化诸因素的分析 66

1.自然灾害 66

2.战争与徭役 68

3.严刑杀戮 71

4.赋税制度的改变 72

5.结论 73

第三节 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户口数的特殊现象 76

第四节 几种误解的剖析 79

本篇结论 83

第二篇 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84

第六章 人口的地理分布 84

第一节 研究现状的评价 84

第二节 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汉志》测定人口密度的几个问题 86

1.北方、西北边区的计算范围 86

2.行政区划变动的处理 90

(1)广平国 90

(2)信都国 90

(3)梁国 91

(4)会稽郡 91

(5)儋耳、珠崖二郡 92

3.几项说明 93

第三节 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表及其说明 94

第四节 人口分布概述 99

第七章 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104

第一节 自然条件 104

第二节 经济条件 107

第三节 政治条件 114

第四节 历史条件:秦代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117

第五节 社会条件 123

第六节 上述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124

第三篇 人口迁移 127

第八章 关中的人口迁移 127

第一节 汉初的“实关中”政策 128

第二节 陵县的设置与徙陵县 132

第三节 其他徙关中类型 144

第四节 自关中迁出的类型 147

第五节 人口迁移数的推测 151

第六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153

第九章 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155

第一节 内地人口徙边 155

第二节 匈奴人的内徙 161

第三节 汉人徙入匈奴 166

第四节 羌人、氐人的迁徙 169

第五节 汉朝内地与西域间的人口流动 173

第十章 东南地区的人口迁移 176

第一节 汉初人口的基本状况 176

第二节 越人内徙 177

第三节 武帝时徙民会稽辨正 181

1.有关史料分析 182

2.会稽不具备接纳大量移民的条件 184

第十一章 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 186

第一节 西南地区 186

第二节 南部地区 187

第三节 东北地区 190

第四节 特殊迁徙地——房陵、上庸 192

结束语 193

后记 194

附图 196

中国人口发展史 213

前言 213

绪论 220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空间范围 220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时间范围 222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具体内容 227

第四节 研究和了解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意义 234

上编 历史人口调查制度与现存资料 237

第一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 237

第一节 大禹时的人口记录不可信 237

第二节 《周礼》的记载并非实际制度 241

第三节 《国语》所载为最早的人口调查制度 243

第四节 首次全国性人口调查完成于秦代 245

第五节 公元2年西汉户口数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 248

第二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251

第一节 战国、秦、汉的上计 251

第二节 唐代的记账和户籍 255

第三节 多头统计的混杂——宋代的户口统计制度 265

第四节 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和户籍登记 268

第五节 明代的户帖与黄册制度 270

第六节 清代:由户口登记向人口普查的过渡 275

第七节 1911—1949年:有名无实的人口调查 279

第三章 历史人口资料的评价 281

第一节 历代户口统计数 282

第二节 方志记载的户口数 296

第三节 家谱:官方户口数以外的数据库 301

中编 历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和变化特点 310

第四章 秦、汉时期 315

第一节 先秦人口数的估计 315

第二节 秦时期 316

第三节 西汉时期 316

第四节 东汉时期 325

第五章 三国至隋时期 333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 333

第二节 东晋、南朝 341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 344

第四节 隋时期 349

第六章 唐时期 354

第一节 户口数字分析 354

第二节 人口峰值推算 355

第三节 隋唐之际人口谷底推算 363

第四节 唐后期的人口变化 364

第五节 唐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 367

第七章 宋、辽、金时期 375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人口耗减 375

第二节 宋代户口数的真实含义 377

第三节 宋代实际人口数的推算 392

第四节 辽朝人口数估计 394

第五节 金朝人口数量的变化 395

第六节 其他政权、地区的人口估计 402

第八章 元时期 406

第一节 史籍所载元代最高户口数 406

第二节 金、南宋末年人口谷底的推测 408

第三节 元朝最高人口数的推测 415

第四节 西藏人口的调查 420

第九章 明时期 423

第一节 明代人口数量研究概况 423

第二节 明代初期人口总数的确定 424

第三节 元明之际的人口谷底 431

第四节 明代人口峰值估计 432

第五节 明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 436

第十章 清时期、近代 437

第一节 清代人口数量研究的评价 437

第二节 清代人口峰值 438

第三节 明清间人口谷底数的推算 441

第四节 清朝后期的人口耗减 444

第五节 怎样认识清朝的“人口奇迹” 446

第六节 1912—1953年的人口变化 450

第十一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453

第一节 增长缓慢 453

第二节 “大起大落”和发展的阶段性 454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 456

第四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 461

第十二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472

第一节 地理条件 472

第二节 农业生产 474

第三节 战争 477

第四节 政治制度 479

第五节 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 485

下编 人口构成 再生产 分布 迁移 488

第十三章 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 488

第一节 性别构成 488

第二节 婚姻状况 490

第三节 家庭规模 496

第四节 出生率 499

第五节 死亡率 501

第六节 民族构成 506

第十四章 人口的分布 512

第一节 第一阶段:商、周至东汉末年 513

第二节 第二阶段:三国至五代时期 527

第三节 第三阶段:宋至近代 530

第四节 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 544

第五节 人口分布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546

第十五章 人口的迁移 552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552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意义 575

余论 581

后记 590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一八五○年以来)(节选)前言 617

第六章 人口分布的变迁 620

一、瑷珲——腾冲线的由来 620

二、瑷珲——腾冲线是如何形成的 624

三、瑷珲——腾冲线是固定不变的吗? 626

四、如何看待东西部之间人口分布的差距 631

五、未来的展望 635

结语:告别马尔萨斯 637

一、告别马尔萨斯 638

二、并非只是人口多的问题 639

三、人口素质——更严峻的课题 642

四、忧虑和希望 644

附录 647

千年人口 647

人口国策的坚持与调整 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