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现实疑问与理论探索的自觉 8
二、研究方法的确立与期待 9
三、写作思路的定位 10
四、研究意义与意义成立的可能 13
(一)理论意义 13
(二)实践意义 14
(三)意义成立的可能 14
五、研究综述:国家治理与治理概念的引入与解读 19
(一)“治理”概念的传入与中国语境下的内涵发展 19
(二)社会治理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理论研究 28
(三)从公共危机到公共治理的投注 31
(四)中国问题的思考与争论 35
第一章 觉醒: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 39
一、行政治理的退却与司法治理的兴起 40
(一)现代主义影响下执政意识的变革 44
(二)利益格局的重构与权利救济的转变 47
(三)建立在历史经验基础上的现实思维 51
二、社会转型与治理回应 53
(一)第一次司法改革的历史记忆 56
(二)新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时期的治理经验 60
三、维护新型社会关系的紧迫性 66
(一)社会阶层的调整与重组 68
(二)利益分配机制变革与权利意识的渐强 71
(三)流动社会关系的制度化 74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纠纷转型 77
第二章 期待:司法现代性的轨迹 83
一、司法理念:从政策到制度的转变 85
二、法制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90
三、司法建设的任务与路径 92
(一)司法理念的转变与司法实践的理性 93
(二)行政治理模式影响下的司法治理探索 97
第三章 困惑:谁之司法治理 115
一、一元化政治结构与司法终极裁判权的体制矛盾 116
二、法律体系的完备与传统纠纷解决理念的冲突 125
三、现代化司法与群众路线记忆的碰撞 130
(一)专业素质与政治素养的独立和统一 130
(二)不告不理的退却与司法上门的强势 140
(三)先验与经验:司法判决与涉诉上访的对立 144
第四章 流转:司法治理与纠纷解决传统策略的断裂 149
一、司法环境的孕育 152
(一)司法权独立与司法判决终极意义的定格 153
(二)司法何以不能承载当下治理之托的经济分析 160
(三)文化、宗教与道德环境的传统影响 164
二、法律体系的建构与法治的生成 170
(一)立法民主性:司法公信之根 172
(二)司法效果的多元化评判:司法公信消解的导引 176
(三)司法改革的利益倾向 180
三、流变的司法与道德的硬地 184
(一)法律效果:追求规则的至上性 194
(二)社会效果:人人均等的道义追求 196
(三)政治效果:执政权源于人民的内在要求 198
结语 208
参考文献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