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权力视域的监察制度 1
第一章“五权宪法”监察权基本型构 7
一、有位与有威——“五权宪法”监察权思想主旨 7
二、民本与分权——“五权宪法”监察权思想的理论基础 12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熏陶 12
(二)西方权力制约思想的影响 15
三、传承与变异——“五权宪法”监察权之权能 18
(一)“训政”前期(1927—1937年)监察院权能 19
(二)抗战时期监察院权能 23
(三)1947年“行宪”后监察院权能 25
四、治官与制权——“五权宪法”监察权之定位 28
(一)治官的工具——传统监察权定位审视 28
(二)制权的利器——西方监察权定位分析 29
(三)因时而变——“五权宪法”监察权定位管窥 30
五、党权与治权——党治模式监察权之形态 34
(一)党治模式监察权形态的形成与表现 34
(二)党治模式监察权的形成根据 39
(三)党治模式监察权形态评价 42
第二章“五权宪法”监察权之传承与超越 44
一、集权的产物——传统监察权之配置及其权能 44
(一)传统监察权演绎轨迹 44
(二)传统监察权之权能 48
二、发展的结晶——传统监察权之制度特色 55
(一)特色一:监察权配置的独立性与垂直领导性 55
(二)特色二: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罚严 56
(三)特色三:权能完备,方式多样,立法、司法、行政监督三位合体 59
(四)特色四:监察权配置运行法律化 61
(五)特色五:重视监察官的选任,严格监察官的考核 62
(六)特色六: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监察权依附于皇权 65
三、治官的利器——传统监察权之本质 67
(一)治权为监察权的内在需要 68
(二)制衡乃监察权之客观要求 70
(三)治官系监察权本质特征 72
四、效能有限——传统监察权的历史局限 77
(一)阶级本质的局限 77
(二)制度本身的局限 78
(三)人治文化的局限 81
五、兼容并包——“五权宪法”监察权对传统监察权的超越与传承 84
(一)形式上的超越 85
(二)本体上的传承 89
第三章 西方监察权理论视野中的“五权宪法”监察权 94
一、一以贯之的西方监察权理论 95
(一)政治原罪论 95
(二)人民主权论 97
(三)自由主义论 99
(四)分权制衡论 102
(五)西方监察权理论评析 106
二、因地制宜的西方监察权配置运行模式 110
(一)议会监察模式 111
(二)政府监察模式 115
(三)复合监察模式 119
(四)西方国家监察权配置运行的特点 123
(五)西方国家监察权配置运行制度评析 130
三、“五权宪法”监察权与西方监察权之比较 134
(一)源自人性理论,制度旨趣各异——中西监察权产生基础比较 135
(二)似是而非的国会监察——中西国家监察权机构设置与权能比较 141
(三)差别悬殊的监察效能——“五权宪法”监察权与西方国家监察权运行比较 148
第四章“五权宪法”监察权运行实践与趋势 150
一、照搬西方的南京临时政府监察权 150
(一)貌似权威的监察主体 151
(二)采自西方的监察权能 151
(三)南京临时政府监察权配置运行评价 153
二、初现端倪的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监察权 153
三、表里不一的南京国民政府监察权 155
(一)日臻完备的监察体系 155
(二)不断扩大的监察权能 157
(三)南京政府监察权配置运行评价 163
四、不断变迁的台湾地区监察权 177
(一)飘浮不定的机构定位 178
(二)不断萎缩的监察权能 181
五、“五权宪法”监察权之发展趋势 183
(一)监察权的尴尬处境 184
(二)监察权萎缩之必然 186
第五章“五权宪法”监察权运行启示与现实关照 188
一、“五权宪法”监察权运行启示 188
(一)监察权必须在制度层面真正纳入宪政架构 189
(二)监察权必须相对独立 190
(三)必须处理好监察权与党权的关系 190
(四)监察权的权能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191
(五)监察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制的保障 19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制度回溯与前瞻 192
(一)历史的轨迹 193
(二)制度之特色 195
(三)发展之前瞻 198
参考文献 203
后记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