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校德育的言说》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易连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43880
  • 页数:1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凝结了作者多年对于中国德育领域的思索。整个著作分成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大的部分。上篇为面临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篇为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下篇为走出困境之思。其中,上篇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文化与社会环境,特别是对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重点突出社会发展与变化给中国传统道德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强调了学校德育面对这种文化上的变迁应该做出理性的应对。中篇部分则论述了在变革过程中,我国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诸种问题,特别是信仰教育、家庭教育与教师伦理与道德问题。下篇则集中讨论在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中应该把握的科学研究范式转变,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新理解以走出当代我国学校德育研究中方法论误区,并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诠释以丰富当代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同时以此为基础极大地彰显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文化底蕴。

前言 1

第一章 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文化与社会困境 5

一、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的困惑 6

(一)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 7

1.演变要素的系统性 8

2.发展过程的渐进性 9

3.发展样态的多样性 9

(二)现代化的附属品 11

1.人与物的异化 11

2.物质满足与精神失落 14

二、后现代文化冲击中的学校德育 17

(一)学校德育面临的多种文化形态交融 17

(二)学校德育中的多元价值共存 20

三、文化全球化的渗透和影响 23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4

(二)文化全球化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26

1.文化交融与冲突:学校道德与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26

2.道德主体的迷失:当代学校德育的主体错位 27

四、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 30

(一)新媒体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30

1.技术上的开放性与平等性 30

2.人际交流的双向性与互动性 31

3.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 31

4.思想建构的独立与自由性 32

(二)遭遇挑战的学校德育 32

1.“边界”的消解与话语“霸权”的危机 32

2.大众传播的“个体化”对传统德育时空的拓展 33

3.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与互动性凸显了个体的主体性 34

4.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地位的变化 34

第二章 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思 35

一、教师道德现状与专业伦理建设 36

(一)难以乐观的师德现状 36

(二)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师德伦理的时代变迁 40

1.我国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演进历程(1978—2008) 40

2.我国师德伦理的变迁特点 46

3.我国师德伦理的未来走向 48

(三)传统“师道”的现代诠释 51

1.“经师”与“人师”:教师的社会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使命 51

2.现代教育发展中的教师地位变迁 54

二、当代青少年学生价值观与责任感的迷失 55

(一)触目惊心的案例 55

(二)上帝的缺席与信仰的遮蔽:青少年信仰与价值观分析 58

三、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教师的专业化 60

(一)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属性考察 61

(二)学校德育的专门化与德育教师的专业化 62

(三)学校教育活动的教育性 63

四、让学校德育成为道德的事业:学校德育的道德性质疑 64

(一)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理论问题 67

1.什么是道德? 67

2.教师能否体罚学生? 68

3.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 68

4.学校应该办出特色 69

5.让学生抓住今天的幸福 70

6.尊重学生的个性 70

(二)学校德育实践层面中的问题 71

1.学生不相信老师 71

2.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秀 71

3.做德育要把握时机 72

第三章 21世纪学校德育的改革构想 73

一、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改革构想 74

(一)现实中的“德育”困顿 74

(二)对传统道德意义的解读 77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改革构想 78

1.树立新的“大道德”观念 79

2.科学界定学校德育概念,杜绝随意性 79

3.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与动态性,培养新的道德主体 80

二、新世纪学校德育理论研究新进展 81

(一)厘清学校德育的概念 81

(二)重建学校德育的理论基础 82

(三)探讨学校德育的有限性与有效性 84

三、“新课程”域中的学校德育改革追问 86

(一)解读“新”意 86

1.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 87

2.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观 87

3.强调课程的现实生活基础 88

4.强调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88

(二)现行学校德育改革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89

1.对于“以‘人’为本”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 89

2.学校德育的学科性质 90

3.学校德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91

4.多元化进程中的道德抉择 92

5.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93

第四章 学校德育改革的具体路径 95

一、学校德育改革的方法论定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研究中的范式转换与现代诠释 96

(一)范式解读与道德教育研究价值取向反思 96

(二)文化的独特性与范式转换的差异性 99

(三)科学共同体的重新定位与学术队伍建设 101

(四)挑战与机遇: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03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三个面向 105

(一)处理好继承传统道德与构建现代道德体系的关系 106

(二)确立“大德育”观 107

(三)将传统与未来相结合 109

三、传统道德的内涵与意义的现代诠释 110

(一)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 110

1.现实社会中“道德”意义的异化 110

2.回归生活世界的世纪呼唤 112

3.传统道德之生命意义解读 113

(二)“道”“德”关系考察 115

1.天之大德曰生:“德”与“道”的内在一致性 115

2.德者,得也:德与道的动态转化 118

3.外得于人,内得于己:道德发生的主体依据 119

(三)生命·实践之道德体系构建:传统道德的现代演绎 120

四、汉字的特点与它的道德教化功能 125

五、《周易·蒙卦》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 130

(一)“立德为本”的教育目的 130

1.“蒙以养正”——以德为本 131

2.“果行育德”——上善若水 131

(二)“顺‘时’而动”的教育方法 132

1.“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主动与被动 132

2.“童蒙之吉”——适时而教 133

(三)“宽严相济”的教育态度 133

1.“包蒙,纳妇。”——宽容接纳 133

2.“利用御寇”——适当惩戒 134

六、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学校德育对策思考 135

七、文化全球化与学校德育应对 139

(一)强化传统道德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139

(二)加强国际间的不同文化交流与互鉴 141

八、生活世界中的学校德育建构 142

(一)德育回归生活理论的困惑与反思 142

1.德育回归生活的滥觞与生活德育论 142

2.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困境 143

(二)德育回归生活困境因由探析 146

1.理论的借鉴与传承关系失衡 146

2.理论的内生与建构不足 147

3.社会价值多元的影响 147

4.研究主体众多造成价值取向多元 148

(三)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选择:可能生活 149

1.道德与生活的属“人”性 149

2.“人”是具有自为性的“类生命” 149

3.德育回归生活之“可能生活” 151

九、基于德育生态环境的立体德育体系构建 151

(一)德育生态环境界说 151

(二)德育的物理环境 154

(三)德育的生物环境 155

(四)德育的社会环境 156

1.社会意识环境 156

2.人我关系环境 157

3.目标化的教育环境 157

(五)德育的主体环境 158

1.生理环境 158

2.心理环境 159

3.主体内部道德环境 160

结语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和未来担当 161

一、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 162

(一)学校道德教育在践履使命中的困境 163

(二)学校道德教育对“良知的遮蔽”的意义 164

1.道德教育直击“良知的遮蔽” 164

2.学校道德教育破解“良知的遮蔽” 165

(三)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构建 165

1.“性善论”视角下对良知的理解 166

2.从“性善论”视角出发促进学生体认良知 167

二、道德教育的未来担当 170

后记 让教育之河为生命而奔流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