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星教学研究四十年 1
第一节 第一个十年:概念教学实验与业绩内容矩阵 2
一、概念教学实验 3
二、业绩 内容矩阵 4
第二节 第二个十年:成分呈现理论与精细加工理论 6
一、首要呈现形式 6
二、成分呈现理论 7
三、成分呈现理论应用 8
四、精细加工理论 11
第三节 第三个十年:教学专家系统与教学交易理论 12
一、自动化教学设计 13
二、教学设计专家 13
三、教学交易理论 14
四、教学交易理论应用 16
第四节 第四个十年:首要教学原理与波纹环状模式 17
一、首要教学原理 18
二、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式 20
第二章 促进解决“两类”问题的五星教学 24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24
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24
二、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26
第二节 问题的类型和解决过程 27
一、何谓“两类”问题 27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31
三、小结 48
第三节 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49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49
二、基于“两类”问题的五星教学 57
第三章 任务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73
第一节 《生物学100》网络课程设计 73
一、聚焦任务:大学教学的转向 73
二、《生物学100》:任务中心的案例 75
三、思考与启示:教学设计的意蕴 83
第二节 在线英语写作课程设计 85
一、引言 85
二、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框架 87
三、结语 98
第四章 微观视角下的创业课程开发研究 101
第一节 创业课程开发研究引论 101
一、问题的缘起与背景 101
二、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103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04
第二节 《在线创业课程》评介 106
一、课程背景介绍 106
二、理论基础构建 108
三、在线创业课程分析 110
四、课程效果评估 123
第三节 创业课程比较研究 124
一、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比较 124
二、与浙江大学通识性创业课程比较 130
第四节 创业课程开发的新路向 135
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创业课程开发体系 135
二、创业课程的未来展望 141
第五章 四种基本教学方式 146
第一节 直导教学法 146
一、直导教学定义及教学条件描述 146
二、教育价值澄清 147
三、直导教学的三个特征 147
四、直导教学的四个阶段 148
五、直导教学的变式——示范教学 153
六、小结 155
第二节 讨论教学法 156
一、讨论教学法定义及教学条件描述 156
二、教育价值澄清 157
三、讨论教学的教学原理:首要教学原理 157
四、讨论教学的一般原则 158
五、讨论教学的过程 161
六、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式运用 164
第三节 体验教学法 166
一、体验教学法定义及教学条件描述 166
二、教育价值澄清及基本教学理论 167
三、体验教学的三条原理 169
四、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变式运用 173
第四节 问题教学法 178
一、问题教学法定义及教学条件描述 178
二、教育价值澄清 180
三、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180
四、在不同情景中的变式运用 185
第六章 “为理解而教”模式 190
第一节 “为理解而教”的基本框架 191
一、生成性主题 192
二、理解性目标 192
三、理解性表现 193
四、持续性评估 194
第二节 “为理解而教”的具体设计 195
一、如何确定“生成性主题” 195
二、如何明晰“理解性目标” 197
三、如何落实“理解性表现” 201
四、如何实施“持续性评估” 205
第三节 “为理解而教”的设计步骤 208
一、准备阶段 209
二、规划阶段 209
三、教学阶段 214
四、“为理解而教”的技术支撑 215
第四节 “为理解而教”模式的特色 216
一、从默会认同到显性操作,促使旨在理解的立意可实践化 216
二、明晰了理解的基本维度,关注学生理解的过程 217
三、兼顾设计的绵密与应用的灵活,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工具 218
四、理性融合多种理念,为高效实现理解提供多样化的表现途径 220
五、“教”与“学”并举,师生共同构建理解课堂 221
第七章 有效教学九项策略 225
第一节 引论 227
一、有效教学策略的明确界定 227
二、有效教学的设计框架 228
第二节 创设学习环境 231
一、确立目标与提供反馈 231
二、强调努力与给予认可 233
三、合作学习 235
第三节 促进学生理解 236
一、线索、问题和先行组织者 236
二、非言语表征 240
三、概括和记笔记 242
四、作业和练习 246
第四节 拓展和应用知识 250
一、区分异同 250
二、产生并验证猜想 255
第六节 有效教学九项策略评析 258
一、追求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统 259
二、强调教学、科学、艺术,甚至是技术的统一 262
三、提出一个有效教学的设计框架 267
附录1 首要教学原理 272
附录2 面向当代学习环境设计教学 292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