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1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3
一、阴阳学说 4
二、五行学说 5
第二节 脏腑学说 7
一、概述 7
二、五脏 8
三、六腑 13
四、奇恒之腑 13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4
第三节 精神气血津液 16
一、精 16
二、神 16
三、气 17
四、血 18
五、津液 18
六、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9
第四节 经络 19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19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19
三、十二经脉 20
四、奇经八脉 20
五、经络学说的应用 20
第五节 病因与发病 20
一、病因 20
二、发病 24
第六节 病机 25
一、邪正盛衰 26
二、阴阳失调 26
三、升降失常 27
第七节 防治原则 27
一、预防 27
二、治则 28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歌诀 30
第一节 四诊 31
一、望诊 31
二、闻诊 39
三、问诊 40
四、切诊 47
第二节 八纲 53
一、表里 53
二、寒热 54
三、虚实 56
四、阴阳 59
第三章 中药学歌诀 61
第一节 总论 62
一、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62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63
三、中药的炮制 63
四、中药的性能 63
五、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64
六、剂量与用药 65
第二节 各论 66
一、解表药 66
二、清热药 69
三、泻下药 74
四、润下药 75
五、祛风湿药 76
六、芳香化湿药 77
七、利水渗湿药 78
八、温里药 80
九、理气药 81
十、消食药 83
十一、驱虫药 84
十二、止血药 85
十三、活血祛瘀药 87
十四、化痰止咳平喘药 89
十五、安神药 92
十六、平肝熄风药 93
十七、开窍药 95
十八、补虚药 95
十九、收涩药 100
二十、涌吐药 102
二十一、外用药及其他 103
二十二、脏腑补泻用药规律歌诀 105
第四章 方剂学歌诀 109
第一节 总论 110
一、方剂与治法 111
二、方剂的分类 111
三、方剂的组成 111
四、方剂的用法 112
第二节 各论 112
一、解表剂 112
二、泻下剂 116
三、表里双解剂 119
四、和解剂 120
五、清热剂 122
六、祛暑剂 127
七、温里剂 128
八、补益剂 130
九、安神剂 135
十、开窍剂 136
十一、固涩剂 138
十二、理气剂 141
十三、理血剂 144
十四、治风剂 148
十五、治燥剂 150
十六、祛湿剂 152
十七、祛痰剂 156
十八、消导化积剂 158
十九、驱虫剂 160
二十、涌吐剂 161
二十一、痈疡剂 162
第五章 辨证论治歌诀 165
第一节 八纲辨证论治 166
一、表里辨证论治 166
二、寒热辨证论治 167
三、虚实辨证论治 169
四、阴阳辨证论治 170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论治 171
一、气病辨证论治 171
二、血病辨证论治 171
三、津液病辨证论治 174
第三节 脏腑辨证论治 17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论治 17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论治 177
三、脾胃病辨证论治 179
四、肝胆病辨证论治 18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论治 183
第四节 六经辨证论治 185
一、太阳病 185
二、阳明病 186
三、少阳病 186
四、太阴病 187
五、少阴病 187
六、厥阴病 188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189
一、卫分病 189
二、气分病 189
三、营分病 190
四、血分病 190
第六节 三焦辨证论治 191
一、上焦湿热 191
二、中焦湿热 192
三、下焦湿热 192
第六章 内科证治歌诀 194
第一节 概说 195
一、中医内科的源流与发展 195
二、病名与证候 196
三、病位与诊断 196
四、病性与病邪 198
第二节 内科病证辨治 200
一、感冒 200
二、咳嗽 200
三、肺痿 202
四、肺痈 202
五、哮证 202
六、喘证 203
七、肺胀 204
八、肺痨 204
九、痰饮 204
十、自汗盗汗 205
十一、血证 205
十二、心悸 207
十三、胸痹 208
十四、不寐 208
十五、郁证 210
十六、癫狂 210
十七、痫证 210
十八、昏厥(厥证) 211
十九、胃痛 211
二十、噎膈 213
二十一、呕吐 213
二十二、呃逆 214
二十三、泄泻 215
二十四、痢疾 216
二十五、霍乱 217
二十六、腹痛 217
二十七、便秘 219
二十八、虫证 220
二十九、胁痛 220
三十、胆胀 222
三十一、胆石 222
三十二、黄疸 222
三十三、积聚 223
三十四、鼓胀 223
三十五、头痛 224
三十六、眩晕 226
三十七、耳聋、耳鸣 228
三十八、瘿病 228
三十九、腰痛 228
四十、水肿 229
四十一、淋证 231
四十二、癃闭 231
四十三、遗尿、尿失禁 231
四十四、消渴 232
四十五、疟疾 233
四十六、痹证 234
四十七、痿证 234
四十八、痉证 234
四十九、中风 234
五十、虚劳 235
五十一、内伤发热 236
第七章 男科证治歌诀 237
第一节 概说 238
一、生理病理总括 238
二、脏腑的生理病理 238
三、经络的生理病理 239
四、气血精津的生理病理 239
第二节 男科病证辨治 239
一、阳痿 239
二、遗精 241
三、早泄 242
四、精闭(不射精) 242
五、死精(精冷、精薄、精少) 243
六、血精 243
七、强中 244
八、缩阳 244
九、淋浊 244
十、癃闭 245
十一、下疳 246
十二、囊痈 246
十三、子痈 246
十四、肾囊风 247
十五、男性不育症 248
第八章 妇科证治歌诀 249
第一节 概说 250
一、妇科学定义范围和发展概况 250
二、女性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250
三、病因病机 251
四、诊断概要 252
五、治法概要 252
六、预防与保健 254
第二节 月经病 254
一、月经先期 255
二、月经后期 255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255
四、月经过多 255
五、月经过少 255
六、月经期延长 256
七、痛经 256
八、经间期出血 256
九、闭经 256
十、崩漏 256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257
十二、经行发热 257
十三、经行头痛 257
十四、经行身痛 257
十五、经行泄泻 257
十六、经行呕吐 257
十七、经行吐衄 257
十八、经行口糜 258
十九、经行风疹块 258
二十、经行眩晕 258
二十一、经行浮肿 258
二十二、经行情志异常 258
二十三、绝经前后诸证 258
第三节 带下病 259
第四节 妊娠病 259
一、妊娠恶阻 259
二、妊娠腹痛 259
三、异位妊娠 259
四、胎漏、胎动不安 260
五、堕胎、小产、滑胎 260
六、胎萎不长 260
七、胎死不下 260
八、子烦 260
九、子肿 260
十、子满 261
十一、子晕 261
十二、子痫 261
十三、子悬 261
十四、子喑 261
十五、子嗽 261
十六、子淋 261
十七、妊娠小便不通 262
十八、难产 262
第五节 产后病 262
一、产后血晕 262
二、产后痉证 262
三、产后腹痛 262
四、产后恶露不绝 263
五、产后大便难 263
六、产后发热 263
七、产后排尿异常 263
八、产后自汗、盗汗 263
九、产后身痛 263
十、缺乳 264
十一、乳汁自出 264
第六节 杂病 264
一、癥瘕 264
二、不孕症 264
三、脏躁 264
四、阴挺 265
五、阴痒 265
六、阴疮 265
七、阴吹 265
第九章 外科证治歌诀 266
第一节 疮疡 267
一、疖 267
二、疔 268
三、痈 269
四、发 271
五、有头疽 273
六、流注 273
七、发颐 273
八、丹毒 274
九、无头疽 275
十、走黄与内陷 275
十一、流痰 276
十二、瘰疬 276
十三、褥疮 277
十四、窦道 277
第二节 乳房疾病 278
一、乳痈 278
二、粉刺性乳痈 278
三、乳痨 279
四、乳漏 279
五、乳癖 280
六、乳疬 280
七、乳核 280
八、乳衄 281
九、乳岩 281
第三节 瘿 282
一、气瘿 282
二、肉瘿 282
三、瘿痈 283
四、石瘿 283
第四节 瘤、岩 284
一、血瘤 284
二、肉瘤 284
三、失荣 284
第五节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285
一、热疮 285
二、蛇串疮 286
三、疣 286
四、风热疮 286
五、黄水疮 287
六、癣 287
七、虫咬皮炎 288
八、疥疮 288
九、湿疮 288
十、接触性皮炎 289
十一、药毒 289
十二、风瘙痒 289
十三、瘾疹 290
十四、牛皮癣 291
十五、猫眼疮 291
十六、白牝 292
十七、白驳 292
十八、粉刺 292
十九、面游风 293
二十、酒渣鼻 293
二十一、油风 294
二十二、瓜藤缠 294
二十三、红蝴蝶疮 295
二十四、淋病 295
二十五、梅毒 296
二十六、尖锐湿疣 296
二十七、生殖器疱疹 297
二十八、艾滋病 297
第六节 肛门直肠疾病 298
一、痔 298
二、肛隐窝炎 299
三、肛痈 300
四、肛漏 300
五、肛裂 300
六、脱肛 301
七、锁肛痔 301
第七节 周围血管疾病 302
一、股肿 302
二、筋瘤 302
三、臁疮 303
四、脱疽 303
第八节 其他外科疾病 304
一、冻疮 304
二、破伤风 305
三、肠痈 305
第十章 儿科证治歌诀 307
第一节 概说 308
一、生理特点 308
二、病理特点 308
三、四诊概要总括 308
四、治疗概要 314
第二节 常见病证 314
一、咳嗽 314
二、哮喘 315
三、鹅口疮 316
四、呕吐 317
五、泄泻 317
六、腹痛 319
七、积滞 320
八、疳证 320
九、惊风 321
十、痫证 322
十一、小儿水肿 323
第三节 时行疾病 324
一、感冒 324
二、麻疹 325
三、风痧(附奶麻) 326
四、水痘 326
五、丹痧 326
六、痄腮 327
七、顿咳 327
八、白喉 328
九、暑温 328
十、小儿麻痹症 329
十一、痢疾 330
十二、夏季热 331
第四节 小儿杂病 331
一、五迟、五软 331
二、五硬 332
三、解颅 332
四、尿频 332
五、遗尿 332
六、紫癜 333
七、夜啼 333
第五节 新生儿疾病 334
一、胎黄 334
二、赤游丹 334
三、脐风 334
四、脐部疾患 334
第十一章 五官科证治歌诀 336
第一节 耳科 337
一、耳科概述 337
二、耳疖 338
三、耳疮 338
四、旋耳疮 338
五、耳壳流痰 338
六、断耳疮 338
七、耳胀、耳闭 339
八、脓耳 339
九、脓耳变证 339
十、耳鸣、耳聋 340
十一、耳眩晕 340
十二、异物入耳 340
十三、耵耳 340
第二节 鼻科 340
一、鼻科概述 340
二、鼻疔 341
三、鼻疳 341
四、伤风鼻塞 341
五、鼻窒 342
六、鼻槁 342
七、鼻鼽 342
八、鼻渊 342
九、鼻息肉 342
十、鼻衄 342
十一、鼻腔异物 343
十二、鼻损伤 343
第三节 咽喉科 343
一、咽喉科概述 343
二、乳蛾 344
三、喉痹 344
四、喉痈 344
五、阴虚喉癣 344
六、喉喑 345
七、急喉风 345
八、梅核气 345
九、骨鲠 345
第四节 口齿科 345
一、口齿科概述 345
二、牙痛 346
三、龋齿 346
四、牙痈 346
五、牙咬痈 346
六、牙宣 347
七、飞扬喉 347
八、口疮 347
九、口糜 347
十、唇风 347
十一、骨槽风 347
第五节 眼科 348
一、眼科概述 348
二、针眼(麦粒肿) 349
三、胞生痰核 349
四、椒疮 349
五、粟疮 349
六、睑弦赤烂 349
七、风赤疮痍 349
八、胞肿如桃 350
九、胞虚如球 350
十、上胞下垂 350
十一、胞轮振跳 350
十二、目劄 350
十三、流泪证 350
十四、漏睛、漏睛疮 350
十五、赤脉传睛 351
十六、胬肉攀睛 351
十七、暴风客热 351
十八、天行赤眼 351
十九、金疳 351
二十、火疳 351
二十一、白睛青蓝 352
二十二、白涩证 352
二十三、白睛溢血 352
二十四、聚星障 352
二十五、花翳白陷 352
二十六、凝脂翳 352
二十七、黄液上冲 353
二十八、蟹睛证 353
二十九、混睛障 353
三十、风轮赤豆 353
三十一、赤膜下垂、血翳包睛 353
三十二、宿翳 353
三十三、瞳神紧小、瞳神干缺 354
三十四、绿风内障、青风内障 354
三十五、圆翳内障 354
三十六、云雾移睛 354
三十七、暴盲 354
三十八、视瞻昏渺 355
三十九、青盲 355
四十、高风内障 355
第十二章 骨伤科证治歌诀 356
第一节 概述 357
一、发展概况 357
二、范围与分类 357
三、病因病机 358
四、辨病与辨证 358
五、治疗原则 359
第二节 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 360
第三节 骨关节先天畸形 361
一、骨关节发育障碍 362
二、颈部先天性疾病 362
三、脊柱先天性畸形 363
四、上下肢先天性畸形 363
第四节 骨痈疽 364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364
二、慢性骨髓炎 364
三、硬化性骨髓炎 364
四、脊椎化脓性骨髓炎 365
五、化脓性关节炎 365
六、骨骺骨髓炎 365
七、骨梅毒 365
第五节 骨痨 366
一、上肢骨关节结核 366
二、下肢骨关节结核 366
三、脊柱结核 366
四、骶髂关节结核 367
第六节 骨关节痹证 367
一、风湿性关节炎 367
二、类风湿关节炎 367
三、强直性脊柱炎 368
四、痛风性关节炎 368
五、创伤性关节炎 368
六、病灶性关节炎 368
七、经绝期关节炎 369
八、神经性关节炎 369
九、关节内游离体 369
十、关节滑膜炎 369
十一、牛皮癣性关节炎 369
十二、血友病性关节炎 370
第七节 痿证 370
一、多发性神经炎 370
二、小儿麻痹 371
三、大脑性瘫痪 371
四、偏瘫 371
五、截瘫 371
六、单瘫 372
七、肌病性瘫痪 372
八、肌萎缩 372
第八节 筋挛 373
一、缺血性肌挛缩证 373
二、手部内在肌挛缩证 373
三、掌腱膜挛缩证 373
四、髂胫束挛缩证 374
五、关节挛缩证 374
第九节 骨关节退行性疾病 374
一、脊柱骨关节病 374
二、颈椎退行性疾病 375
三、胸椎退变与小关节紊乱证 375
四、腰椎间关节综合征 375
五、椎间盘源性腰腿痛 375
六、退变性腰椎滑脱证 376
七、髋关节骨关节病 376
八、膝关节骨关节病 376
九、踝关节骨关节病 376
第十节 骨与软骨坏死性疾病 376
一、骨骺骨软骨病 377
二、剥脱性骨软骨病 377
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377
第十一节 代谢性骨病 377
一、佝偻病 378
二、骨软化证 378
三、骨质疏松 378
四、甲状旁腺功能紊乱 378
五、肾性骨营养不良 378
六、激素诱发性骨坏死 379
第十二节 骨肿瘤 379
第十三节 地方病与职业病 380
一、地方性骨关节病 380
二、职业性骨关节病 380
第十三章 经络针灸歌诀 382
第一节 概说 383
一、经络概论 383
二、针灸概论 384
第二节 经络与针灸 387
一、十二经脉名 387
二、奇经八脉 398
三、针灸配穴处方 401
第十四章 温病证治歌诀 410
第一节 温病的概念 411
一、温病的概念 411
二、温病的特点 411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411
四、温病与伤寒 412
五、温病与瘟疫 412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 412
一、病因 412
二、发病 413
三、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 414
第三节 温病的辨证理论 414
一、卫气营血辨证 414
二、三焦辨证 415
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 416
第四节 温病常用的诊法 416
一、辨舌 416
二、验齿 417
三、辨斑疹、白? 418
四、辨常见症状 418
第五节 温病常用治法 420
一、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 420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420
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422
四、温病瘥后调理 423
第六节 温病的预防 423
一、中医学对预防温病的认识 423
二、温病的预防方法 424
第七节 风温 424
一、概述 424
二、辨证论治 425
第八节 春温 426
一、概述 426
二、辨证论治 427
第九节 暑温 429
一、概述 429
二、辨证论治 429
三、附 冒暑、暑秽 431
第十节 湿温 431
一、概述 431
二、辨证论治 432
第十一节 伏暑 434
一、概述 434
二、辨证论治 434
第十二节 秋燥 435
一、概述 435
二、辨证论治 435
三、附 凉燥 436
第十三节 大头瘟 437
一、概述 437
二、辨证论治 437
第十四节 烂喉痧 437
一、概述 437
二、辨证论治 438
第十五节 疫疹 438
一、概述 438
二、辨证论治 439
第十六节 疟疾 440
一、概述 440
二、辨证论治 440
第十七节 霍乱 442
一、概述 442
二、辨证论治 442
第十五章 伤寒论证治歌诀 444
一、《伤寒论》沿革与学术渊源 445
二、伤寒的含义 445
三、六经的概念 445
四、《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445
五、六经病证的治则 446
第一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446
一、太阳病纲要 446
二、太阳病本证 447
三、太阳病兼变证 448
四、太阳病类似证 454
第二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4
一、阳明病纲要 454
二、阳明病本证 455
三、阳明病兼变证 456
四、阳明病辨证 457
第三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457
一、少阳病纲要 457
二、少阳病兼变证 458
第四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459
一、太阴病纲要 459
二、太阴病本证 459
三、太阴病兼变证 459
第五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460
一、少阴病纲要 460
二、少阴病本证 460
三、少阴病兼变证 462
四、咽痛证 462
第六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463
一、厥阴病纲要 463
二、上热下寒证 463
三、辨厥热胜复 463
四、辨厥分热寒 464
五、辨下利 464
六、辨呕哕 464
七、预后 465
第七节 辨霍乱脉证并治 465
一、辨霍乱病脉证 465
二、辨霍乱病的治疗 465
第八节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466
枳实栀子豉汤证、牡蛎泽泻散证 466
第十六章 金匮证治歌诀 467
第一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69
一、以整体观念强调治未病 469
二、人与自然以及病因、预防、传变、早期治疗 469
三、面部望诊 469
四、闻诊 469
五、察呼吸、望形态的诊病方法 470
六、望呼吸辨病位断吉凶 470
七、脉象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470
八、节令气候变化与发病 470
九、同脉异位病不同 470
十、厥阳病机 470
十一、卒厥的病机及预后 471
十二、病入脏腑、内外易难 471
十三、病证分类及五邪中人的法度 471
十四、表里通病当分先后缓急的治则 471
十五、新旧同病的治则 471
十六、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 471
十七、掌握随其所得的治法 472
第二节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472
一、痉病 472
二、湿病 473
三、暍病 474
第三节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475
一、百合病 475
二、狐惑病 476
三、阴阳毒病 477
第四节 疟病脉证并治 477
一、疟病脉诊和治则 477
二、瘅疟的病机与症状 477
三、疟病汤证 477
四、附《外台秘要》方 478
第五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478
一、中风 478
二、历节病 479
三、附方 480
第六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481
一、血痹 481
二、虚劳病 481
三、附方 483
第七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483
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概论 483
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汤证 484
三、附方 485
第八节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486
一、奔豚气病概论 486
二、奔豚气汤证 486
第九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486
一、胸痹心痛概论 486
二、胸痹心痛汤证 487
三、附方 487
第十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488
一、腹满寒疝宿食病概论 488
二、腹满寒疝宿食病汤证 488
三、附方 490
第十一节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490
一、五脏风寒积聚概论 490
二、五脏风寒积聚汤证 491
第十二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492
一、痰饮咳嗽病概论 492
二、痰饮咳嗽病汤证 493
第十三节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495
一、消渴小便利淋病概论 495
二、消渴小便利淋病汤证 495
第十四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 496
一、水气病概论 496
二、水气病汤证 498
三、附方 499
第十五节 黄疸病脉证并治 500
一、黄疸病概论 500
二、黄疸病汤证 501
三、附方 502
第十六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502
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概论 502
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汤证 502
第十七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503
一、呕吐哕病概论 503
二、呕吐哕下利病汤证 504
三、下利概论 505
四、下利病汤证 505
第十八节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506
一、疮痈肠痈浸淫病概论 506
二、疮痈肠痈浸淫疮汤证 507
第十九节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 508
一、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 508
二、蛔虫病 508
第二十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509
一、妊娠恶阻的证治及预后 509
二、妊娠伤胎的证治及针刺法 510
第二十一节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510
一、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三大证病机 510
二、产后病汤证 510
三、附方 511
第二十二节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512
一、妇人热入血室病概论 512
二、热入血室汤证 512
三、妇人杂病的病因证候与治则 512
四、妇人杂病汤证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