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空间运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守珩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1482307
  • 页数:249 页
图书介绍:人们对于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认知和表达,经历了“分化”、“解放”和“扩张”三个阶段,在对这些阶段深度发问和剖析的过程中,发现多学科的交叉,及其对建筑中潜伏的空间运动现象的发掘,推动了一场全新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本书从空间链、时间性、四维空间、空间意象、空间图式、空间组织、空间结构、关系场、空间约束力和模糊界面等10个层面出发,强调生命对空间秩序的多向度体验。本书主要供建筑院校的学生、从事相关内容教学的教师、从事建筑、规划及景观等相关行业的工程人员、城市经营与管理者,以及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第一章 空间概念的扩展与空间运动 13

第一节 西方传统建筑内向空间的分化 14

古埃及与古希腊时期的静态化空间 14

古罗马建筑空间中的支配性秩序 17

拜占庭及罗马风建筑空间的纵向延伸 18

哥特建筑由内而外的空间界定和路径 21

文艺复兴时期的匀质空间 24

巴洛克时期空间的动态倾向 26

第二节 从启蒙运动到解构的空间跨越 28

启蒙运动时期对自由空间的设想 28

包豪斯精神与现代理性空间 31

多米诺体系与机械秩序 33

后现代主义的空间隐喻与象征性 35

发生在“间隙的边缘”的对峙 37

空间、运动和事件 39

第三节 虚拟空间的真实扩张 41

信息化“病毒”对物理空间的侵占 41

“超文本”叙事下的建筑与空间 43

虚拟空间与浸入式体验 45

真实与虚拟的界限 46

建筑概念的分离和弱化 48

建筑的“非物质性” 49

第四节 空间失语与伦理相悖 52

反观暴力的“几何决定论” 52

理性崇拜与情感悬置 55

离奇的“空难”与人性的错位 56

空间解构与不在场的焦虑 58

虚拟空间反照现实病态 61

前所未有的“快节奏”与“空间压缩” 62

第二章 空间运动的理论基础 65

第一节 西方相关学科的交叉 66

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物场与同型论 66

拓扑心理学与心理生活空间 68

行为建筑学与交互空间 70

认知地图概念与城市意象 72

建筑现象学中的脉络与“存在空间” 75

第二节 东方传统哲学思想的会合——儒道篇 78

理性的焦虑与东方传统思想的回归 78

“天人合一”与空间势态的取象比类 80

“道法自然”与空间的适性 82

“有无”与“虚静”中的空间意蕴 84

“反者道之动”——朴素的有机运动观念 85

第三节 东方传统哲学思想的会合——禅宗篇 88

内在心性与生命自觉 88

简朴的信奉与非二元对立 90

“物我一如”与境界论 91

禅定、禅修与空间体认 93

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超越 94

第三章 空间运动有机理论的系统假设 97

第一节 空间是有机容器 98

从“居住的机器”到有机空间的过渡 98

新陈代谢与共生思想 100

空间运动有机体系及有机特性 103

强烈的向心性对情感的孕育 105

用身体的语言陈述空间 109

第二节 知觉下的空间运动 111

知觉感知的动力与空间体验 111

空间暗示与潜意识导向 114

意识等级与空间层次 116

“空间运动”的定义 118

“空间运动”的构成要素及特性 120

第三节 引导性概念——“空间链” 123

“空间链”的基本定义与特性 123

“空间链”的超链接概念及样式 126

与生态系统的类比 128

广义空间链对比有机疏散理论 130

狭义空间链与“锚固”学说 133

第四节 时间性与四维空间 136

时间对身前空间的穿越 136

模糊的起源与开放历史的冒险 139

空间运动的共时性 141

四维空间的分解与连续生成 143

在过程中感受 145

第五节 空间意象和图式 148

空间意象的回归与并置 148

非线性语境与空间情节 152

多场景构图与空间投射 154

空间图式与类型学 156

局部与整体 158

第六节 空间运动的组织与结构 160

空间运动中的非惰性组织模式 160

动态暗示的活跃机能 162

内在结构逻辑的一致性 165

空间运动的泛秩序法则 167

冗余空间 169

第七节 关系场与空间约束力 171

空间事件的随机与自相关 171

蕴含在矛盾之中的微妙自由 173

介于沉着与诱惑之间的关系场 175

原生性的空间约束力 176

耗散理论与临界状态 179

第八节 空间失焦与模糊界面 182

空间异化、失焦与失真 182

不确定性与大都会文化 184

空间渗透与原型消失 187

模糊界面与暧昧空间的互动 188

去重量感 190

第四章 空间运动的指向和意义 193

第一节 从单向排他到暧昧包容 194

非连续语境与单向秩序的悬置 194

现象空间所面临的“网络化”趋势 196

反“模式化”与非言语表达 198

虚空包容万有 200

第二节 空间对环境的自在适应 204

空间行为对背景逻辑的契合 204

自然中的暗示与类比 206

自在,是一种境界 209

宽泛与微妙的适应性法则 211

第三节 定向与认同 213

参照的弱化与定向危机 213

在此的存在倾向与合乎逻辑的解释 216

现象空间的扩展源自内在的认同 218

内在物性与场所精神 220

第四节 空间运动与诗意地栖居 223

虚构的“理想国”遭遇现实危机 223

现象空间的诗意表达 226

栖居,神性尺度下的空间运动 227

存在之思与还乡之路 230

第五节 迈向“生命的秩序” 233

生命的痕迹与空间原相 233

短暂的生命召唤有机秩序 236

回到空间本身 239

释放空间、身体与意识的自由 240

图片来源 243

参考文献 244

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