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两汉史传论】 1
第一节 《史记》、《汉书》比较论 1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引入法”艺术特征 15
第三节 《史记》的言外之旨 25
【第二章 两汉辞赋论】 34
第一节 汉赋文体风格特征及艺术渊源比较 34
第二节 司马相如的末代纵横家心态及其对汉大赋的影响 42
第三节 汉赋“巴蜀三大家”述略 51
【第三章 建安文学论】 66
第一节 建安文学时限地域辨 66
第二节 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土壤 76
第三节 建安文学的艺术品格 85
第四节 建安诗歌繁兴而蜀吴诗歌凋敝原因探析 95
【第四章 “三曹”诗歌比较论】 106
第一节 “三曹”诗义比较论 106
第二节 “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 114
第三节 “三曹”游仙诗比较论 123
【第五章 曹操、曹丕与中国诗史】 130
第一节 曹操对中国诗史的三大开创性贡献 130
第二节 曹操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开创性贡献 139
第三节 曹丕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发展性贡献 148
第四节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158
【第六章 曹植与中国诗史】 167
第一节 “一代诗宗”——曹植 167
第二节 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嬗变大势的初步确立者——曹植 177
第三节 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曹植 185
第四节 中国诗歌“壮美”品格及文质相衬、情文并茂发展道路的初步确立者——曹植 193
【第七章 正始诗歌论】 201
第一节 正始诗歌与建安诗歌比较论 201
第二节 论阮籍《咏怀诗》审美意象的多重性 215
【第八章 陶渊明诗歌论】 224
第一节 陶渊明对中国诗境的七大开拓 224
第二节 中国诗歌“无我之境”的奠基者——陶渊明 234
【第九章 南北朝诗歌论】 246
第一节 论谢灵运与庄子哀怨的狂人情结 246
第二节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比较论 252
第三节 汉乐府、南乐府、北乐府民歌比较 261
后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