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文凯,宋扬,王湘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2393016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随着微观数据可得性逐步提高,从微观视角定量分析个体行为、以及产生的宏观影响的研究逐步增多。最新的理论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视角引入分析劳动力决策中,定量分析上不但强调先进的统计方法,还通过实验室和现场试验收集数据,以便更科学可靠地验证理论、评价政策效应等。

第1章 劳动经济学导论 1

1.1 劳动经济学内涵 1

1.2 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

1.3 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4

1.4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因果识别的策略 7

1.5 可用的微观数据 9

1.6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 13

1.7 劳动经济学在中国 16

1.8 本书创新之处、内容安排与目标受众 16

[专栏1-1]实验室实验研究举例 17

[专栏12]田野实验研究举例 17

[专栏13]中国的若干研究热点问题举例 18

第2章 劳动需求 19

2.1 厂商利润最大化下劳动需求:短期和长期 19

2.1.1 最简单的情况:短期分析 20

2.1.2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 22

2.2 不同产品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劳动力需求 25

2.2.1 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 25

2.2.2 完全垄断的产品市场 26

2.2.3 垄断竞争的产品市场 27

2.3 劳动力市场垄断下厂商劳动力需求 27

2.4 劳动需求弹性:自工资弹性与交叉工资弹性 29

2.4.1 劳动需求的自工资弹性 29

2.4.2 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31

2.4.3 产出就业弹性 32

2.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 33

2.6 国际贸易与劳动力需求变化 34

2.6.1 国际贸易与劳动要素价格 34

2.6.2 另一种劳动需求弹性的表达形式 35

2.6.3 国际贸易与劳动需求弹性 35

2.7 政策与劳动力需求 36

2.7.1 工资税对劳动需求影响 36

2.7.2 资产税收调节对劳动需求影响——一个例子说明 39

2.7.3 劳动者保护政策对劳动需求影响 40

[专栏2-1]《国富论》描述的劳动需求 42

[专栏2-2]各国劳动需求结构 42

[专栏2-3]中国企业层面就业弹性估计 42

[专栏2-4]无就业型复苏(jobless recovery) 42

[专栏2-5]劳动自需求弹性的估计 46

第3章 劳动供给 49

3.1 劳动供给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事实 49

3.1.1 劳动参与率 49

3.1.2 失业率与就业率 50

3.1.3 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因素 50

3.1.4 中国的劳动供给变动 51

3.2 工作—闲暇模型:理论和实证结果 53

3.2.1 劳动和闲暇 53

3.2.2 偏好 53

3.2.3 收入预算线 55

3.2.4 均衡的收入与闲暇组合 56

3.2.5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57

3.3 生命周期与劳动供给 59

3.3.1 生命周期基本模型介绍 59

3.3.2 生命周期模型的表达 59

3.3.3 生命周期模型的估计 60

3.4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61

3.4.1 家庭生产和时间配置 61

3.4.2 最大化的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62

3.4.3 家庭生产的一般模型表达 62

3.4.4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62

3.5 个人劳动供给与总劳动供给 64

3.5.1 个人劳动供给 64

3.5.2 市场劳动供给 64

3.6 税收、补贴与劳动供给 65

3.6.1 税收与劳动供给曲线 66

3.6.2 加入税收的工作—闲暇模型 66

3.6.3 不同税收种类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68

[专栏3-1]针对中国大城市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失业率的一个计算 69

[专栏3-2]彩票赢家的劳动供给——外生冲击的收入效应 70

[专栏3-3]婚姻、生育与劳动供给 74

[专栏3-4]社会保障与劳动供给 74

[专栏3-5]回归断点设计方法(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RD or RDD)介绍 75

[专栏3-6]发展中国家的童工 76

[专栏3-7]关于劳动分工 79

第4章 工资决定 81

4.1 微观收入决定因素 81

4.2 宏观上的劳动者报酬占比 82

4.3 古典均衡模型的工资决定 83

4.3.1 均衡的分类 83

4.3.2 古典均衡模型的假设 84

4.3.3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84

4.3.4 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86

4.4 效率工资理论 87

4.4.1 索洛的基本效率工资模型 87

4.4.2 效率工资的另一种解释——怠工模型 88

4.4.3 从博弈论角度解释效率工资机制 89

4.4.4 效率工资的其他解释 89

4.5 补偿工资理论 90

4.5.1 工作的异质性 90

4.5.2 补偿工资差别的产生 91

4.5.3 图形分析补偿性工资差别 91

4.6 不对称信息下的劳动合同与激励 93

4.6.1 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对称信息 93

4.6.2 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所应遵循的原则 94

4.6.3 激励机制 94

4.7 工资分布与收入不平等、收入流动性 96

4.7.1 工资分布 96

4.7.2 收入不平等 97

4.7.3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 100

4.7.4 收入流动性 100

4.7.5 收入流动性的测度 101

4.7.6 收入流动影响因素 102

4.8 收入的代际流动性 104

4.8.1 收入的代际流动性的衡量 104

4.8.2 收入代际流动的机制 105

4.8.3 各国的收入代际流动情况 106

4.9 横向、纵向公平感与工资激励 107

4.9.1 公平理论 107

4.9.2 基于公平理论的薪酬设计 107

4.9.3 公平理论的后续发展 108

[专栏4-1]党员的收入效应 109

[专栏4-2]宏观的劳动份额决定因素的研究 110

[专栏4-3]刘易斯拐点 111

[专栏4-4]效率工资案例 112

[专栏4-5]中美收入不平等及收入流动性对比 112

第5章 人力资本理论 115

5.1 人力资本的内涵与作用 115

5.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116

5.1.2 人力资本的分类 116

5.1.3 人力资本的投资类型 117

5.1.4 人力资本的作用 118

5.2 人力资本投资决定模型:收益现值与成本权衡理论 119

5.2.1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差异 119

5.2.2 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 120

5.2.3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方法——净现值决定法 120

5.2.4 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方法——内部收益率法 121

5.2.5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应用——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122

5.3 教育回报率的估计:不同数据、方法与结果 122

5.3.1 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含义 123

5.3.2 教育投资回报率估计的不同方法 123

5.3.3 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估计 125

5.4 教育的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127

5.4.1 外部性理论介绍 127

5.4.2 教育的外部性 127

5.4.3 政府的作用 128

5.5 人力资本存量的宏观总量估计 129

5.5.1 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 129

5.5.2 收入法 130

5.5.3 成本法 130

5.6 不对称信息下的信号显示机制理论 131

5.6.1 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 131

5.6.2 信号模型 131

5.6.3 信号模型需要注意的要点 133

5.6.4 教育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信号还是人力资本 134

[专栏5-1]农民工与大学生近年收入变化趋势——经验和学历的作用 135

[专栏5-2]公共职业培训的效应 137

[专栏5-3]预期寿命影响教育投入吗? 138

[专栏5-4]信息不对称与专有化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139

[专栏5-5]谁该支付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 140

第6章 劳动力流动 141

6.1 国内迁移与国际移民 141

6.1.1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别 141

6.1.2 国际迁移现状 142

6.1.3 国内迁移:国际情况 144

6.1.4 中国国内迁移现状 146

6.1.5 人口迁移的原因 148

6.2 迁移理论:刘易斯、托达罗、推力—拉力理论与新迁移理论 149

6.2.1 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模型 149

6.2.2 托达罗模型 150

6.2.3 推力—拉力理论 152

6.2.4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 153

6.2.5 新迁移理论:相对收入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154

6.3 劳动力流动在我国城镇化中的整体经济影响 155

6.3.1 劳动力流动的正效应 155

6.3.2 劳动力流动的负效应 156

6.3.3 我国的城乡人口流动 157

6.4 劳动力流动中的收入差异 157

6.4.1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157

6.4.2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 158

6.5 劳动力迁出、回流对迁出地的其他影响 159

6.5.1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对输出地的影响 160

6.5.2 劳动力迁出对迁出地人力资本的影响 160

6.5.3 劳动力回流的影响 161

[专栏6-1]相对收入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我国农村的证据 161

[专栏6-2]员工有大公司工作经历有助于小公司的业绩? 162

[专栏6-3]中国的农民工流动到城镇缩小了城乡差距么? 163

[专栏6-4]农民工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 164

第7章 失业与工作搜寻 170

7.1 失业的定义与国际标准 170

7.1.1 失业的概念 170

7.1.2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172

7.2 失业的类型、成因与解决对策 173

7.2.1 失业的类型 173

7.2.2 失业的成因——理论模型 175

7.2.3 失业的解决对策 178

7.3 各国失业情况比较 179

7.3.1 世界各国的失业标准 179

7.3.2 中国的失业标准 180

7.4 工作搜寻理论 182

7.4.1 外部工作搜寻 182

7.4.2 内部劳动力市场 184

7.5 失业保险制度与工作激励 186

7.5.1 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186

7.5.2 失业保险制度的核心要素 187

7.5.3 失业保险制度对工作激励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189

7.5.4 政策目标的权衡 191

7.6 实证分析:风险函数与失业持续期模型 191

7.6.1 风险函数 191

7.6.2 参数估计与解释变量 192

7.6.3 失业持续期模型的应用 194

[专栏7-1]中国的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的关系 196

[专栏7-2]关注有工作的穷人 197

[专栏7-3]失业对工人的长期影响——来自瑞典的经验 198

第8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200

8.1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与形式 200

8.2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影响 202

8.3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理论模型 203

8.3.1 个人偏见模型(taste-based model) 203

8.3.2 统计性歧视模型(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model) 208

8.3.3 拥挤模型(crowding model) 209

8.4 政府的反歧视政策 210

8.4.1 反歧视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211

8.4.2 政府反歧视政策的效果 212

8.4.3 肯定性行动计划 212

8.4.4 可比价值政策 214

8.5 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特点、原因与对策 215

8.5.1 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特点 215

8.5.2 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217

8.5.3 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对策 218

8.6 实证分析:分解法测量歧视的程度 220

8.6.1 Oaxaca-Blinder分解 220

8.6.2 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的拓展 221

8.6.3 JMP 1991分解 222

8.6.4 分解方法的局限性与实验方法的兴起 223

[专栏8-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歧视 224

[专栏8-2]性别工资差异的深入解析 225

第9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 227

9.1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定义 227

9.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29

9.2.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思想萌芽 229

9.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正式创立 229

9.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缺陷与衰退 232

9.2.4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复兴 232

9.3 理论进展: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特征分析 233

9.3.1 正规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 234

9.3.2 非正规就业部门的特征 235

9.4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分割与城市内部分割 236

9.4.1 我国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的历史背景 237

9.4.2 我国双重市场分割的实证依据 238

9.5 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模型 239

9.6 实证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数据验证 244

9.6.1 人力资本模型 244

9.6.2 转换回归模型(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 245

9.6.3 倾向值匹配模型 247

9.6.4 劳动力流动模型 248

9.6.5 实证分析的最新进展 248

9.6.6 简要评价 249

[专栏9-1]分割、歧视与隔离几个概念的区别 249

[专栏9-2]构建劳动力市场分割模型的重要意义:以HT模型为例 250

第10章 内部劳动力市场:人事管理经济学应用 254

10.1 激励理论与薪酬设计 254

10.1.1 一个委托代理模型 254

10.1.2 薪酬体系 257

10.1.3 福利 261

10.2 锦标赛理论 262

10.2.1 锦标赛理论与高管激励 262

10.2.2 锦标赛理论的实证分析 264

10.2.3 国企中的锦标赛激励效应 265

10.2.4 小结 266

10.3 长期激励 267

10.3.1 人力资本的长期激励机制 267

10.3.2 长期激励的意义和作用 268

10.3.3 长期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 268

10.4 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274

10.4.1 基准情形:Becker的分析框架 275

10.4.2 普通培训中的成本分摊 276

10.4.3 特殊培训中的成本分摊 276

10.5 实证分析:资历的回报率 277

10.5.1 估计的回归方程 277

10.5.2 异质性偏误 278

10.5.3 内生性偏误 278

10.5.4 浅谈资历回报率的实证研究 279

10.5.5 企业的延期付款机制 280

[专栏10-1]薪酬、收入、工资等几个概念的澄清 280

[专栏10-2]利润分享计划提高员工绩效的实证研究 281

第11章 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 285

11.1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内涵与国际比较 285

11.1.1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含义 285

11.1.2 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 286

11.1.3 劳动力市场政策干预的国际经验 287

11.2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289

11.2.1 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 290

11.2.2 对OECD国家政策的研究与评价 291

11.3 就业保障与解雇保护政策 293

11.3.1 理论讨论 294

11.3.2 就业保障政策的效果分析 298

11.3.3 总结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301

11.4 集体谈判制度 301

11.4.1 集体谈判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02

11.4.2 集体谈判的理论模型 302

11.4.3 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分析 303

11.5 实证分析: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 305

11.5.1 理论基础: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 305

11.5.2 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双重差分法 306

[专栏11-1]从劳动力市场角度分析中国反贫困的政策措施 307

[专栏11-2]政策分析的福利经济学标准 309

第12章 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 312

12.1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312

12.1.1 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313

12.1.2 经验证据 315

12.2 劳动力市场对收入分配的决定作用 317

12.3 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19

12.3.1 奥肯定律 319

12.3.2 技术进步 323

12.4 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24

12.4.1 产品需求的变化 324

12.4.2 其他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化 325

12.4.3 对劳动力需求的净影响 326

12.4.4 就业效应的估计 326

12.4.5 工资效应的估计 327

12.5 失业与通货膨胀 327

12.5.1 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328

12.5.2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328

12.5.3 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329

12.5.4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330

12.5.5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对宏观调控的启示 330

12.6 实证分析:工资与失业率的关系 330

12.6.1 工资方程的简单推导 331

12.6.2 工资方程的估计 331

[专栏12-1]经济增长必然加剧收入不平等吗? 333

[专栏12-2]中国近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数量关系解释 334

[专栏12-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经济的挑战 342

第13章 行为理论与方法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应用 345

13.1 简介 345

13.1.1 行为经济学概念 345

13.1.2 行为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的关系 345

13.1.3 行为经济学理论概述 346

13.1.4 行为经济学方法概述 348

13.2 员工激励中的行为理论 349

13.2.1 互惠理论与投桃报李模型 349

13.2.2 奖惩机制 351

13.2.3 锦标赛理论 352

13.3 工资决定中的行为影响 353

13.3.1 最低工资政策的溢出效应 353

13.3.2 劳动供给的田野实验与参照效应 354

13.3.3 工资谈判中的自利偏差 356

[专栏13-1]女性更害怕竞争? 357

参考文献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