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石筱山伤科学文化渊源 3
一、石氏伤科的吴文化背景 3
二、石氏伤科的吴医学背景 4
三、广撷博览,兼收并蓄,学渊技长 6
四、海派文化与石氏伤科滥觞 7
第二节 石筱山临证经验和理论特色 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石筱山伤科学的发展 12
第四节 在改革开放中石筱山伤科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17
第二章 学术思想与理论基础 19
第一节 气血立论 21
一、引言 21
二、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21
三、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 22
四、以气为主,以血为先 23
第二节 注重兼邪 25
一、引言 25
二、伤损变症,兼邪为之 25
三、夹杂之证,兼邪论治 26
(一)兼邪之风药论 26
(二)兼邪之痰瘀论 26
(三)兼邪之虚实论 26
(四)兼邪之兼夹论 26
四、痰瘀致病,当从兼邪 27
(一)独重痰湿 27
(二)瘀血论治 28
(三)痰瘀兼祛 29
第三节 内外并重 30
一、引言 30
二、创内伤新说,分部论治 30
(一)外伤论治,强调明辨机理,巧用手法 30
(二)内伤论治,强调气血脏腑,分部论治 30
三、擅外用之法,内外同治 35
(一)内服药 35
(二)外用药 37
四、手法针药并举,三者兼通 38
(一)石氏手法,十二字为用 38
(二)针刺 40
第四节 筋骨平衡 40
一、引言 40
二、伤有轻重,辨析当先 41
三、伤筋动骨,治有法则 42
(一)伤筋的诊治 42
(二)伤骨的诊治 43
(三)内治的三期治则 44
(四)理筋六法则 45
四、舒筋正骨,以平为期 48
第五节 脏腑调治 49
一、引言 49
二、有诸于内必形诸外 50
三、五脏皆有所属 51
四、气血同治,重在肝脾肾 52
第三章 临证经验与医案精选 55
第一节 骨折脱臼论 57
一、临证经验 57
(一)合理手法,正确固定 57
(二)调和气血,引经报使 58
(三)内外兼治,筋骨并重 58
(四)动静结合,功能为要 59
(五)标本兼顾,善调兼邪 59
(六)辨证施治,顾护脾胃 60
二、医案精选 60
第二节 伤筋论 93
一、临证经验 93
(一)伤筋治疗,重视手法 93
(二)气血并论,善用内治 94
(三)调治兼邪,独重痰湿 95
二、医案精选 97
第三节 内伤论 121
一、临证经验 121
(一)内伤病机,气血为要 121
(二)内伤表现,分类论述 121
(三)分经论治,定位定性 121
(四)药对引经,重在疗效 122
二、医案精选 124
第四节 陈伤劳损论 138
一、临证经验 138
(一)审因论治,以求根本 138
(二)注重兼夹,善理痰湿 139
(三)内外并重,综合治疗 140
二、医案精选 141
第五节 杂病论 158
一、临证经验 158
(一)诊治要略,突出整体 158
(二)诊治举隅,理法为度 159
二、医案精选 162
第四章 常用方药与应用钩玄 173
第一节 经验方论 175
一、外用方 175
二、内服方 182
第二节 用药要略 186
一、治伤顾胃,八常六变 186
(一)伤科辨证,顾护胃气 186
(二)顾护胃气,八大常法 186
(三)临症用药,阴阳互济 187
二、整体理伤,话说引经 188
(一)头部 188
(二)颈部 189
(三)胸部 189
(四)腰部 189
(五)四肢 190
三、擅用药对,精在其要 190
(一)牛蒡、僵蚕化痰祛湿 190
(二)柴胡、香附开散郁滞 191
(三)草乌、磁石通脉息痛 191
(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192
(五)地龙、地鳖化痰破瘀 192
(六)当归、黄芪顾护气血 193
(七)全蝎、蜈蚣搜经剔络 193
(八)半夏、黄连辛开苦降 193
(九)南星、防风消肿定痛 194
(十)桃仁、白芥子化痰祛瘀 194
(十一)半夏、桑枝除湿通络 195
(十二)天麻、钩藤平肝息风 196
(十三)甘松、山柰引血通透 196
(十四)乳香、没药行气活血 197
(十五)柴胡、细辛升清降浊 198
(十六)泽漆、藤黄化痰散结 198
(十七)麻黄、细辛温经散寒 198
(十八)麝香、冰片辛香走窍 199
第五章 附篇 201
一、石筱山论文集 203
石筱山发言稿 203
石氏伤科经验介绍 203
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 209
“筋骨损伤”述略 214
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 217
二、《中医伤科学讲义》 221
——石筱山先生主持编写的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 221
三、历史传承照片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