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01 工具材料与绘画风格 2
02 印章的红色 4
03 造化与心源 6
04 由苏东坡画竹说起 8
05 宣纸与水墨 10
06 不可少的两个烧饼 12
07 图式与韵致 14
08 关于笔会 19
09 说静 21
10 悬挂字画的“学问” 23
11 京剧的道具与中国画的虚实 28
12 书画与面子 32
13 写生与创作 36
14 善画者不择纸 39
15 身轻一鸟过 43
16 好画无大小 45
17 千万别当真 48
18 本质与常态 52
19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 54
20 宏观与微观 56
21 没事别找事 58
22 中国画的写意性 60
23 宽宏与精研 65
24 顿悟与灵感 67
25 画画的感觉真好 69
26 画院的渊源 71
27 八面出锋 73
28 赝品江湖 75
29 清与浑 78
30 关于题款 80
31 画面的搭配 84
32 质与量 87
33 书画家的润格 89
34 立象与尽意 92
35 中国写意画的用水 95
36 读画与听画 98
37 真迹 103
38 个性与文心 105
39 少买胭脂画牡丹 109
40 意象 112
41 “好名”时代 114
42 中国画的“致广大”与“尽精微” 116
43 绝妙的设计 118
44 茶与道 120
45 论侵让 121
46 做饭 123
47 创作与心态 125
48 有一个小山村 127
49 浓淡之间 129
50 闲章不闲 132
51 计白当黑 137
52 胶的特性 139
53 中国画的空间 141
54 中国画的程式 143
55 开合与呼应 146
56 观物与观我 149
57 起承转合与布势 151
58 中国画的形式美 154
59 绘画的视觉心理 157
60 大师云集 160
61 形与神 164
62 线的性格化 166
63 应物象形 168
64 中国画线条的可赏性 170
65 画中有诗 172
66 人文精神的缺失 174
67 淡墨的灰色 176
68 意境 178
69 “孔雀升墩”及其他 181
70 一字之差 184
71 画兰杂感 186
72 教学手记 188
73 无意成书 190
74 关于速写 191
75 关于速写 194
76 藤长千丈束 移入纸上香 197
77 形意两俱足 乃知造化灵 201
78 画笔传神总是春 205
79 写在前面 209
80 《人体与写生》序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