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报告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概述 1
1.1.2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2
1.1.3 研究的目标、范围和意义 5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7
1.2.1 研究方法 7
1.2.2 技术路线 7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9
1.3.1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机制研究 9
1.3.2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模式设计 12
1.3.3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标准体系 17
1.3.4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原型系统建设 19
1.3.5 试点示范 21
1.4 主要成果及应用前景分析 23
1.4.1 主要成果应用情况 23
1.4.2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24
1.4.3 前景分析 24
1.5 未来工作建议 24
参考文献 25
第2章 国内外案例及现状 26
2.1 国外信息交换研究与实践 26
2.1.1 跨机构数据交换问题 26
2.1.2 国外的相关工作 28
2.2 国外信息交换相关案例 29
2.2.1 美国联邦政府组织架构(FEA) 29
2.2.2 英国政府“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e-GIF) 35
2.2.3 德国政府“电子政务应用标准与架构”(SAGA) 36
2.2.4 德国“行政管理服务目录”(DVDV) 37
2.2.5 环境数据目录(UDK) 38
2.2.6 芬兰的多代理交换模式 40
2.3 我国有关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的方针政策 41
2.3.1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41
2.3.2 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41
2.3.3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42
2.3.4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42
2.3.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43
2.4 国内信息交换相关案例 43
2.4.1 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系统总体框架 43
2.4.2 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47
2.4.3 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52
2.4.4 中国科学院数据交换平台 53
2.4.5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65
2.5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现状 69
2.5.1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69
2.5.2 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问卷 71
2.5.3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交换问卷反馈 71
2.5.4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交换问卷分析 75
2.6 国内外信息交换综述 80
2.6.1 国外信息交换工作的特点及可借鉴的经验 80
2.6.2 我国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的特点 81
附录2-1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交换问卷 83
参考文献 85
第3章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机制研究 86
3.1 国内外信息交换机制建设情况 86
3.1.1 国外信息交换机制 86
3.1.2 国内信息交换机制 88
3.2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机制现状分析 92
3.2.1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发展及现状 92
3.2.2 污染源监控管理机构职能及业务分析 93
3.2.3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化现状 94
3.2.4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97
3.3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机制研究框架 102
3.3.1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生命周期 103
3.3.2 基于生命周期的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机制现状分析 103
3.3.3 生命周期中交换环节的机制现状分析 106
3.3.4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机制“三位一体”研究框架 106
3.4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保障机制完善建议 107
3.4.1 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机制的建议 107
3.4.2 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保障机制的建议 108
附录3-1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与交换管理规定 110
附录3-2 严管源、慎用钱、质为先加快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 112
附录3-3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118
附录3-4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121
附录3-5 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规范 125
附录3-6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污染源监控现场端建设规范 131
第4章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模式设计 132
4.1 国内外信息共享交换模式 132
4.1.1 芬兰的多代理模式 132
4.1.2 交通运输部的分级管理与共享模式 133
4.1.3 小结 135
4.2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的需求 135
4.2.1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的背景 135
4.2.2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信息交换的需求 136
4.3 信息交换模式概述 138
4.3.1 信息交换模式及其分类 138
4.3.2 传统网状交换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39
4.4 信息交换业务模式 139
4.4.1 集中控制模式 140
4.4.2 分布控制模式 141
4.4.3 递阶式控制模式 142
4.5 信息交换技术模式 143
4.5.1 交换体系概念模型 143
4.5.2 交换体系技术参考模型 144
4.5.3 信息交换流程 146
4.5.4 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类型 149
4.6 信息交换的关键技术问题 150
4.7 省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的典型模式 151
4.7.1 江苏省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模式 151
4.7.2 广东省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模式 157
4.7.3 青海省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模式 161
4.7.4 辽宁省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模式 165
4.8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模式建议 169
4.8.1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的特点 169
4.8.2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建议模式 170
4.8.3 交换技术设计 172
第5章 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交换标准体系 177
5.1 研究背景 177
5.2 国内外现状 178
5.2.1 国外情况 178
5.2.2 国内情况 179
5.3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相关标准 181
5.3.1 已有标准 181
5.3.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82
5.4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标准体系 183
5.4.1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标准体系 183
5.4.2 数据交换标准体系逻辑框架 184
5.4.3 数据规范 185
5.4.4 接口规范 187
5.4.5 技术规范 188
5.4.6 业务规范 189
5.5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规范明细表 190
5.6 小结 191
附录5-1 现有国家标准 192
附录5-2 污染源数据与组织机构代码数据比对报告(节选) 196
附录5-3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数据元规范(节选) 208
附录5-4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数据字典规范(节选) 237
附录5-5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元数据规范(节选) 243
附录5-6 环境保护信息数据元编制原则和方法 248
附录5-7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平台接口规范(节选) 255
第6章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原型系统 269
6.1 原型系统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69
6.2 原型系统总体框架 269
6.2.1 系统架构 269
6.2.2 网络架构 270
6.3 原型系统建设思路 271
6.3.1 原型系统功能设计 271
6.3.2 原型系统技术模式 272
6.4 原型系统技术路线 273
6.4.1 MQ版原型系统 273
6.4.2 ESB版原型系统 274
6.5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原型系统功能 275
6.5.1 MQ版原型系统功能 275
6.5.2 ESB版原型系统功能 295
6.5.3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系统功能总结 303
6.5.4 原型系统实现比较 308
6.6 标准符合性的检查 309
6.6.1 数据校验 309
第7章 试点与示范 354
7.1 试点工作总体方案 354
7.1.1 工作目标 354
7.1.2 试点省(自治区)选择原则和标准 354
7.1.3 试点内容 355
7.1.4 时间安排 356
7.1.5 工作要求 356
7.1.6 试点成果 357
7.2 江苏省试点示范 357
7.2.1 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现状 357
7.2.2 试点要求与目标 365
7.2.3 试点工作内容 365
7.2.4 预期成果 366
7.2.5 试点工作方法 366
7.2.6 组织管理 371
7.2.7 江苏省原型系统部署 371
7.2.8 江苏省试点工作综述 384
7.3 辽宁省试点示范 386
7.3.1 数据交换的目标与实现 386
7.3.2 辽宁省污染源监控及数据交换情况 387
7.3.3 数据交换研究 391
7.3.4 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映射关系 396
7.3.5 试点省工作总结 405
7.4 青海省试点示范 406
7.4.1 试点与示范工作方案 406
7.4.2 原型系统部署 411
7.4.3 系统配置 417
7.4.4 数据交换示例 417
7.4.5 青海省试点工作总结 418
7.5 宁夏回族自治区试点示范工作 424
7.5.1 工作现状 424
7.5.2 试点要求与目标 427
7.5.3 试点工作内容 427
7.6 原型系统试点工作总结 428
7.6.1 对工作调整的说明 428
7.6.2 存在的问题 428
7.6.3 建议 429
7.6.4 小结 430
附录7-1 污染源自动监控交换数据库实体一览表 432
附录7-2 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映射关系汇总表 434
附录7-3 数据交换Schema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