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乡村文明的基础概念 1
第一节 乡村文明的概念及其建构 1
一 “文明”的内涵 1
二 “乡村文明”:一个关涉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范畴 10
三 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 12
第二节 建构“乡村文明”的理论视野 19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体系 20
二 新乡村建设理论 24
三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理论建构 28
第三节 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的当代价值 32
一 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二 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5
三 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我国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37
第二章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40
第一节 乡村文明的内涵及其内在结构 40
一 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 40
二 乡村文明的内在结构 41
第二节 乡村文明的内在要求 51
一 乡村文明的基本原则 51
二 乡村文明的基本要求 57
三 乡村文明的评价标准 63
第三节 乡村文明的基本特征 68
一 整体性与协调性 69
二 开放性与包容性 70
三 民族性与世界性 71
四 时代性与稳定性 73
五 创新性与前瞻性 7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文明观及乡村文明建设思想 76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文明观提炼 77
一 马克思:村社制度的历史沉淀性与出路 77
二 恩格斯:农业文明与小农策略 84
第二节 列宁、毛泽东的乡村社会主义改造思想 90
一 列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90
二 毛泽东:特定历史阶段的农村集体化尝试 98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乡村文明建设指导思想 104
一 邓小平理论的农村改革与发展思想 105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农村建设战略思路 110
三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农村发展战略 116
第四章 近现代中国乡村改造与文明建设的历史叙事与启迪 123
第一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模式探析 123
一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 124
二 梁漱溟的文化复兴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 127
三 对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的评价 13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乡村改造运动 133
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乡村改造运动 134
二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 13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以生产关系变革为中心的农村社会变革 143
一 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3) 144
二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生产(1953—1958) 146
三 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1958—1978) 148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50
一 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突破(1978—1984) 151
二 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市场经济探索(1984—1992) 153
三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2) 155
第五节 新世纪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158
一 开创农村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新路径 158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 160
第六节 近现代以来我国乡村改造与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启示 162
一 以农民为主体,依靠多种社会力量建设乡村社会 162
二 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164
三 结合乡村实际,发挥农村合作组织作用 165
四 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教育 167
第五章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169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170
一 小农经济基础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170
二 乡村基层治理结构与发展要求的矛盾 172
三 乡村文化传统的失序 174
四 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信任缺失 176
五 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179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181
一 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政府主导,依靠农民,造福农民 181
二 乡村文明建设的要求: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重点突破 184
三 乡村文明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多样发展,循序渐进 186
四 乡村文明建设的灵魂:传统回归,价值重塑,文化再造 187
五 乡村文明建设的方针: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两个反哺” 190
六 乡村文明建设的目标:文明传承,乡村优美,农民富裕 192
第三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194
一 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给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195
二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乡村物质文明 199
三 提升农民道德文化水平,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建设乡村精神文明 206
四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民主权益,建设乡村政治文明 211
五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增进农民社会福利,建设乡村社会文明 218
六 倡导自然、和谐理念,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225
结语 229
参考文献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