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域文化通览 盘锦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春风,杨洪琦本卷主编;林声,彭定安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05080525
  • 页数:5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关于盘锦市文化史的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以时间顺序,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5000余年盘锦文化发展的脉络;下编以横向角度,对盘锦地域文化构成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的亮点进行深度提炼,包括盘锦的湿地文化、辽河文化、渔雁文化、帆船文化、渔猎文化等。史料翔实,文笔流畅。

绪论 1

第一节 盘锦地域文化的生成环境 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

建置沿革与人文环境 3

第二节 盘锦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 5

辽金元以前的持续发育 5

明代卫戍情境中的文化发展 6

清与民国间的成熟文化形态 8

第三节 盘锦地域文化的特征与亮点 9

以平民为主体的文化创造 10

以湿地为核心的文化亮点 12

上编 17

第一章 曙光乍现坨子地 文明孕于河之畔——史前盘锦地域文化 17

第一节 新石器文化发轫于坨子地 18

七处新石器文化遗存均位于坨子地 18

石器与渔猎、采集兼农耕的经济形态 20

陶器及“之”字形陶纹与彩陶片 22

第二节 商周文化遗存初现向海性 24

八处聚落址呈向海性分布 25

马蹄岗子遗址的贝壳与房址 26

陶器制作与陶拍的应用 28

第三节 战国燕时始浸染中原文化 30

燕时地属辽东郡南境 30

出土窖藏燕刀币 32

制陶工艺过渡到轮制 34

第二章 汉置史上第一县 文化地缘初形成——秦汉至隋唐时期盘锦地域文化 37

第一节 汉代房县:盘锦史上第一县 38

西汉置房县的历史背景 38

东汉房县改隶辽东属国 40

房县失载或因民徙废置 42

大洼小盐滩房县故城址 44

第二节 文化地缘初成于纷乱年代 46

西晋时地属安市(今营口境) 46

十六国时地属险渎(今台安境) 47

隋唐时地属怀远(今北镇境) 49

第三节 隋唐东征与辽泽孔道三岔河 50

第三章 农渔两业齐头进 并现大辽汧王印——辽金元时期盘锦地域文化 54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居民生活 55

隶属关系使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55

人口增多并现大型建筑遗存 56

居民经济状况及其对美的追求 59

第二节 农业与渔业的齐头并进 62

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62

铁制农具终于现身 64

渔业仍是农耕经济的必要补充 65

第三节 瓷器及商品流通的活跃 67

民族特色鲜明的辽金元瓷器 67

瓷器所映照的商业繁荣 70

渐行功成身退的陶器 71

第四节 尚待破解的辽代汧王印 72

第四章 卫戍荒边驿递忙 大汉文化为主章——明代盘锦地域文化 75

第一节 边防、边事与边备 76

辽东边墙于境内两进两出 76

边墙沿线及腹里诸堡城 79

四十六座墩台铺满境域大半 84

三岔关及明末西平堡战役 88

辽东苑马寺草场之高平苑 90

第二节 纳入辽东驿递体系 93

辽东驿递网络的重要节点 94

“极冲驿递”之高平、沙岭 96

递运所、安插所与急递铺 99

路台、路河与沙岭码头 102

第三节 复杂情境中的生活与生产 104

军民杂处并现分布新格局 105

矛盾与不安相伴的生活环境 107

负荷重重的军民生活 110

农业及社会各业的进步 114

第四节 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发展 117

汉文化传统观念的深度渗透 117

习俗与信仰的汉化及典型寺院 120

与民族文化的持续交融 124

第五章 辽河航运兴百业 文化茁壮于沃壤——清代盘锦地域文化 130

第一节 辽河航运与经济发展 131

辽河航运的兴起背景 131

辽河航道及河口码头的变迁 136

辽河航事渐衰且复兴未果 140

田庄台及沿河商埠的形成 143

第二节 战备、战事与战乱 145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田庄台炮台 146

甲午战争之田庄台战役 149

日俄战乱及其所遗战舰 153

第三节 社会各业的长足发展 160

拓展性垦殖的逐步重建 160

外海与内河捕捞双双发展 163

盐碱业与苇编业的进步 165

第一条铁路沟营线贯通 168

第四节 士绅社会影响力的空前显现 173

于化鹏力革丁赋陋规 173

刘春烺开浚双台子河 175

李龙石庚子变后维持治安 178

李庆余请移盘山厅治所 181

绅商民等请止堵塞冷家口 184

第五节 文化发展与文化事项 187

民族文化交融的日常化转型 188

移民使区域文化深度整合 189

宗教发展及其代表性寺院 192

柴朴修纂《盘山厅乡土志》 194

第六章 再置史上第二县 稻作文化始基奠——民国时期盘锦地域文化 200

第一节 盘山县:盘锦史上第二县 201

渐成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01

历任长官及县署建设 205

县境重大战事之沙岭战役 208

第二节 绿林草莽与抗日义勇军 213

匪患兴起的客观因素与时代背景 213

转身为义士的绿林代表人物 215

盘锦义勇军的主要战事 220

第三节 空前涌现的军政界名流 223

桑梓情殷的张作霖 223

打响抗日第一枪的王铁汉 226

鲍贵卿、鲍毓麟叔侄 229

阚朝玺、阚朝俊兄弟 230

第四节 奠定稻作文化的基础 233

营田公司的稻作试验 234

“开拓团”与稻作发展 236

中国最大农场之盘山农场 240

第五节 生产与生活中的时代气息 243

民众上诉事件屡有发生 243

现代生活元素电灯始现 246

六栋二层小楼的历史映照 248

“号里”“号外”的复杂岁月 252

第六节 值得铭记的文化事件 256

驾掌寺创建奉省第一所新民小学 256

于在藻整理出版《李砻集》 258

孙名耀编撰《盘山县志略》 259

李蓉镜纂修《盘山县志》 260

地域通览之《锦州省盘山县事情》 262

下编 269

第一章 斥卤荒滩大苇塘 水陆边缘气象殊——盘锦地域的湿地文化 269

第一节 碱蓬滩与苇塘的文化发育 270

碱蓬滩的文化底蕴 270

碱蓬滩与苇塘的演变 273

民生所寄的“铁秆庄稼” 275

苇塘“刀客”及水陆苇运 277

苇与苇塘的文化意象 280

第二节 水与土孕育的文化因子 284

治水并乐观于水患当中 284

改土所彰显的顽强韧性 287

第三节 湿地文化中的经典生产事项 289

兴盛的盐碱制造业 289

创造力独具的晒盐熬碱法 292

发达的苇草编织业 295

地域特色鲜明的“席俗” 299

第四节 日常生活中的湿地文化元素 301

“泡子水”·“冰麻袋” 301

芦根·蒲笋·麻籽油 303

纲草蓑衣·蒲草垫 305

渡船·冰爬犁·赤脚丫 307

第二章 吞吐关内外物产 集散田庄台荣光——盘锦地域的辽河文化 311

第一节 辽河古埠田庄台 312

傍河兴衰六百年 312

客商云集的季节性古镇 315

商业圈与老字号的经营模式 318

商会及其社会责任的履行 321

商业精英及其经营状况 324

第二节 辽河水道文明的历史遗留 328

重振河运未果的新开河 328

新开河配套工程马克顿闸 331

承载不同记忆的五段航道 333

船规、船帮及写船的历史折射 335

第三节 辽河沿岸码头及其文化事项 338

古老的田庄台官码头 338

促进商业发展的盘山及沙岭码头 340

内蕴独具的口袋房子和小扛儿 342

纷争不断的斗纪和斗夫 345

第四节 辽河航运的伴生业态 347

配合河运的陆运大车 347

伴随河运始终的大车店 349

水道文明符号之铁匠炉 352

第三章 春来秋返古渔民 夏荣冬枯二界沟——盘锦地域的渔雁文化 356

第一节 二界沟及其渔雁文化的孕育 357

辽东湾的天然渔港 357

最后的渔雁文化孕育地 360

鲜明的时令性特征 362

歌谣及其折射的渔村风俗 364

第二节 渔雁文化的“渔” 366

渔汛及大宗渔获的演变 367

渔业生产形态及其变迁 369

渔获加工与存贮的文化底蕴 372

渔获销售及网铺的文化特色 376

第三节 渔雁文化的“雁” 378

辽西走廊的“陆雁” 378

涉海凌波的“水雁” 381

与海洋生物的和谐共处 383

渔家号子的功能与艺术特色 387

第四节 渔事礼俗与渔家生活 390

开海日的龙王祭与顺风旗 390

七月的盂兰会和水搏节 392

八月状告海蜇并唱大戏 394

结网及血网的冬季备海 397

第四章 风帆桅影已远逝 舟言船事尚依稀——盘锦地域的帆船文化 400

第一节 帆船的时空轨迹及文化内核 401

“八面使风”的曾经辉煌 401

以勇气为内核的文化属性 404

第二节 船只类型及其文化意象 406

形制丰富的商船与渔船 407

船只落名的祈福意识 409

桅帆与锚的哲学意蕴 410

诗意地卧篙于海河之畔 413

第三节 使船之人及其俗礼禁忌 414

货船船工及其生活景况 415

“渔船五步”及船把头 417

使船禁忌的实用功能 418

第四节 船只修造的文化历程 420

执着于木船的自排自造 420

排船步骤里的严明理性 423

排船过程中的民俗活动 426

捻匠及捻船的美学意境 429

第五章 鱼虾与河蟹长驻 锄镰与网具共存——盘锦地域的渔猎文化 433

第一节 渔猎文化的成因及其本质 434

退海之地的无奈之举 434

九河下梢的鱼虾之利 437

内陆农民求生求存的创造 439

第二节 自力更生的渔猎之器 441

因陋就简的夏捞之器 441

自制的传统冬捕之具 444

第三节 四季相异的精湛渔技 446

春季撒网捕鱼 447

夏季徒手摸鱼抓蟹 450

秋季跳簿取鱼和填缸捉蟹 452

冬季以片钩配合赶簿 454

第四节 传统口味倾向及河鲜食艺 456

增鲜提色的锅煲鱼 456

专求偏味的“沤鱼” 457

“鼎食”冰蟹及螃蟹豆腐 458

“正品”梭鱼净肠与肚脐 460

第六章 名儒巨卿古来稀 布衣百姓铸风尚——盘锦地域文化的平民特征 463

第一节 以平民为主体的人口结构 464

素为平民“混穷”之地 464

民间仅存有限的贫富之别 466

第二节 朴茂平和的平民风气 468

民多质朴安贫鲜有进取 468

士绅品行端方而少建树 470

信仰多元更具包容力 472

瘠土之民的义气情结 475

第三节 特色独具的平民习俗 477

素朴无华的地名 478

就地取材的民居 480

卓越的食材整合能力 482

流连于茶园听书看戏 484

第四节 生命力健旺的平民文娱 486

田庄台龙舞对生活的灵动演绎 487

上口子高跷对寂寞的极致消解 489

于楼狮舞及其“倒灌音”鼓乐 491

大荒皮影及其“碱巴蜡”唱腔 493

附录1:盘锦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497

附录2: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00

后记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