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运动在广东和孙中山建立革命政权 1
第一节 五四运动在广东 2
一、五四运动在广东 2
(一)广东国民外交后援活动的崛起 2
(二)学生爱国运动的兴起 4
(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6
(四)广东民族工业在反日运动中发展 10
(五)反对桂系军阀统治的“三罢”运动 12
二、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15
(一)广东人最早接触社会主义学说 16
(二)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19
三、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争 24
(一)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在广东的传播与影响 24
(二)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争 29
四、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建立 35
五、广东工农运动的勃兴 43
第二节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与整军北伐 49
一、粤军回师与桂系军阀统治的崩溃 50
(一)援闽粤军的组建及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51
(二)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 53
二、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 60
(一)实行禁赌 60
(二)查禁鸦片 61
(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61
(四)开展市政建设 61
(五)实行地方自治 62
三、孙中山整军北伐与陈炯明发动兵变 66
(一)统一两广与建立桂林北伐大本营 66
(二)陈炯明反对北伐与发动兵变 69
第三节 讨伐陈炯明与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76
一、讨伐陈炯明叛变 76
二、江防会议之变 82
三、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建立 84
四、平定沈鸿英叛乱和挫败陈炯明反扑 86
(一)平定沈鸿英叛乱 86
(二)粉碎陈炯明的反扑 87
五、大本营的施政举措 90
(一)整顿军务和为革命建军 90
(二)司法改革和法制建设 94
(三)有关土地政策的颁行 98
(四)发展教育事业 102
(五)有关侨务政策 104
第二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07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确立 108
一、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政策与实行国民党改组 108
二、中国共产党“三大”在广州召开 112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酝酿 112
(二)中共“三大”召开与国共合作政策的确立 115
三、孙中山加快国民党改组进程 118
四、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和国共合作的确立 120
(一)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120
(二)改组国民党的准备 125
(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成就 132
五、国共两党广东地方组织的发展 140
(一)中共广东党、团组织的发展 140
(二)国民党广东地方组织的发展 145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52
一、创办黄埔军校 152
(一)军校的筹建 152
(二)军校的体制 156
(三)军校的教育 158
(四)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 160
(五)黄埔军校的扩建和改组 164
二、平定商团叛乱 165
(一)商团与广东革命政府的矛盾和扣械事件的爆发 165
(二)扣械事件爆发后各种势力的动向 166
(三)孙中山出师北伐 170
(四)平定商团叛乱 173
三、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177
(一)北京政变 177
(二)孙中山北上 178
(三)广东国民会议运动 181
(四)孙中山逝世 185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广东的统一 186
一、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 186
(一)第一次东征 186
(二)战争进程 191
(三)香洲事变 197
(四)平定杨刘叛乱 198
二、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203
(一)国民政府的成立 203
(二)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211
三、第二次东征及南征和广东的统一 216
(一)第二次东征 217
(二)南征、广东的统一 224
第三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誓师北伐 229
第一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229
一、工人运动的复兴 230
二、省港大罢工 235
(一)罢工的爆发 235
(二)沙基惨案 239
(三)罢工的进程 242
(四)省港大罢工的重大意义 248
三、农民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250
(一)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办 250
(二)农民运动的兴起 253
(三)农民运动的高涨 255
四、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发展 261
(一)学生运动 261
(二)妇女运动的开展 265
第二节 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268
一、国共合作初期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冲突 269
(一)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 269
(二)“弹劾案”与反“弹劾案”的斗争 272
(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提出和实践 276
二、廖仲恺遇刺和国民党“二大” 278
(一)廖仲恺遇刺 278
(二)中国国民党“二大”召开 284
三、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 291
(一)中山舰事件 291
(二)整理党务案 297
第三节 誓师北伐和“四一五”事变 303
一、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和民众的支持 303
(一)誓师北伐 303
(二)广东民众和海外侨胞对北伐的支持 310
二、北伐后的广东政局与“四一五”事变 313
(一)北伐后广东政局的变化 313
(二)广州“四一五”事变 321
第四章 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经济 326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外资在广东的扩充 326
一、外资对广东的扩充与控制 327
二、扩大投资与新办工矿业 334
(一)英国 335
(二)日本 336
(三)美国 337
三、强化商品倾销,争夺广东市场 339
四、垄断航运,操纵航政 348
五、扩充金融机构,操纵金融市场 352
六、外资在农村的活动 356
第二节 广州革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斗争 358
一、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广东经济发展目标 358
二、广州革命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和措施 362
三、收回关余和海关主权的斗争 364
四、省港大罢工期间的省港经济 368
第三节 民族工业的发展 371
一、新兴工业的发展与机器工业的增长 372
(一)缫丝工业 372
(二)橡胶制造业 375
(三)机器纺织业 376
(四)针织业 379
(五)火柴制造业 380
(六)其他新兴工业 382
二、重工业与采矿业 386
(一)船舶修造业 386
(二)机器制造修理业 387
(三)建材、水泥及电力、电镀工业 390
(四)采矿冶炼业 391
三、粤籍华侨、粤商在上海及内地的实业活动 394
(一)先施、永安、大新三大公司 394
(二)粤商在内地各省建立的实业企业 398
第四节 城乡手工业和工艺行业的发展变化 401
一、手工业的变化与特点 402
二、手工业概况 405
(一)手工棉纺织业 406
(二)手工缫丝及丝织业 406
(三)手工制糖业 408
(四)手工陶瓷砖瓦业 408
(五)手工爆竹业 410
(六)手工中药业 411
(七)手工烟丝业 412
(八)制皮业与漆器业 413
(九)手工制席、制伞、制扇业 414
(十)饮食品加工业及其他手工业行业 416
三、手工工艺行业的发展与提高 417
第五节 城乡商业与对内对外贸易 423
一、新式商业的发展与传统商业的更新 423
二、对外贸易的起伏与变动 434
三、对内贸易的新变化 442
第六节 交通邮政与市政建设 447
一、航运业的曲折发展 447
二、铁路、公路建设和航空业的初兴 453
三、新式邮政的普及和电讯业的发展 460
四、市政建设和现代城市的起步 464
第七节 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财政与金融 473
一、财政与税收 473
(一)军阀割据时期的广东财政税收 474
(二)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财政 481
(三)财政收支和税收概况 486
二、新式金融业的发展与银钱业的兴衰 491
(一)新式银行业的发展 492
(二)种类繁多的广东货币 498
(三)银钱业的兴衰及特点 506
三、借贷、典当与保险 510
(一)民间借贷业 510
(二)典当业 511
(三)保险业 513
第五章 五四运动前后至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文化 516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后的广东文化 517
一、新文艺的诞生和传统文艺的改良 517
(一)新文学的萌芽 517
(二)话剧的兴起 519
(三)音乐、舞蹈的改进与创新 521
(四)电影事业的拓荒 525
(五)地方戏曲的改良 526
(六)西洋美术的兴起与国画两大流派的争雄 530
(七)摄影艺术的崛起 535
二、现代体育事业的奠基 538
三、西医的兴起与中医的改进 542
四、新学制的确立与教育革新 546
(一)新学制的确立 546
(二)陈独秀革新广东教育 547
五、新闻出版事业的继续发展 552
(一)五四运动时期广东的进步报刊 552
(二)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创办的新闻出版事业 558
第二节 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文化 559
一、文艺的新发展 559
(一)小说、诗歌和散文 559
(二)话剧的初步发展 562
(三)音乐艺术的发展 565
(四)电影事业的起步 567
(五)地方戏曲的新发展 569
(六)美术的新发展 572
(七)摄影艺术的发展 575
(八)繁星闪耀的书法篆刻艺术 577
二、现代社会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的发轫 581
(一)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成就 581
(二)缓慢发展的图书馆 587
(三)自然科学研究的初步开展及其成果 590
三、现代体育运动的初步发展 597
四、艰难前进的医疗卫生事业 600
(一)医学教育有所加强 600
(二)医学研究队伍有所扩大 601
五、教育事业的发展 602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 602
(二)平民教育的新内容 603
(三)军政学校教育 605
(四)收回教育权的斗争与反基督教活动 606
(五)出国留学新动向 610
六、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 611
七、宗教事业的消长 622
(一)佛教 622
(二)道教 624
(三)伊斯兰教 625
(四)基督教 625
第六章 国民党政权在广东的统治和广东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628
第一节 广东军阀统治的确立 629
一、广东军阀的白色恐怖 629
二、从宁汉合流到宁粤对立 632
三、张黄事变 636
(一)张发奎联汪驱李 637
(二)张黄事变 641
(三)东江大战 647
第二节 广州起义 649
一、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的武装斗争 650
(一)中共广东区委关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重要决策 650
(二)夏季暴动 654
二、南昌起义军入粤作战 660
(一)南昌起义军入粤 660
(二)起义军在粤艰苦作战 663
三、广州起义 669
(一)起义的决策和筹备 669
(二)起义的发动和失败 676
(三)关于广州起义的争论及其历史意义 684
第三节 广东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691
一、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691
(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691
(二)年关暴动和潮普惠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及失败 696
(三)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 700
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及曲折发展 706
(一)全琼武装总暴动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706
(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711
三、北江等地的革命斗争 714
第七章 三十年代前后的广东政局与陈济棠的统治 715
第一节 陈济棠军阀统治的确立 715
一、陈济棠的崛起 716
二、两次粤桂战争 721
第二节 西南开府 726
一、蒋胡约法之争 726
二、宁粤对峙 732
三、陈济棠政权的内政外交 737
(一)扩张军队,增强实力 738
(二)操纵军权,以军统党 742
(三)抗日反蒋,力求自保 746
第三节 建设新广东的举措及其成就 751
一、制订三年计划,经营广东 751
二、三年施政计划的实施 756
(一)整顿吏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756
(二)整理税捐,广开财源 759
(三)整顿金融,筹措资金 762
(四)引进侨资侨汇,促进经济建设 764
(五)引进人才和技术,打好建设基础 766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 771
(一)工业方面 772
(二)商贸、金融方面 773
(三)交通运输电信方面 774
(四)农林渔业方面 775
(五)科教方面 775
(六)市政建设方面 776
第四节 剿共与两广事变 777
一、广东当局的“剿共”活动 778
二、广东革命斗争的挫折 788
三、两广事变 793
(一)蒋陈矛盾的加剧 793
(二)两广事变的发动和失败 796
第五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802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 802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803
(二)进步团体的成立 809
二、“一二·九”运动在广东 815
三、华南地区抗日团体的建立和活动 820
(一)中共广东党组织的重建 820
(二)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救国会华南区总部的成立及活动 822
第八章 1927—1937年的广东经济 827
第一节 财政税制币制改革与金融业 827
一、财政税制改革在广东的新举措 828
二、收回海关权和关税改革 833
三、新财税体制的形成与财政税收概况 836
(一)财政收支制度和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837
(二)各级财政税务机构的完善 837
(三)建立与完善新的税制和税收体系 838
(四)陈济棠政府增加财税收入的手段 838
四、币制改革与广东金融业 845
(一)币制改革 845
(二)金融业的新发展 849
第二节 1927—1937年广东经济的发展 855
一、经济建设计划和省营工业的兴办 856
(一)军事工业 857
(二)民用工业 858
二、其他工矿业的兴衰 865
(一)新兴工业与发展中的传统工业 865
(二)部分工业的衰落 889
三、商贸业的新变化 894
(一)省内商业 894
(二)广东对国内的贸易 898
(三)广东的对外贸易 901
四、交通和邮电事业的新发展 906
(一)公路交通 906
(二)铁路交通 909
(三)航运交通 911
(四)民用航空 915
(五)邮政电信 916
五、市政建设与现代城市的初步形成 918
第九章 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农村经济 928
第一节 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变动 928
一、地权形态的新变动 929
二、新的《土地法》与减租政策 937
三、租佃关系和地租形态的变化与特点 939
四、各种资本在农村的活动 944
第二节 农村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948
一、农业生产商品化的扩大 948
(一)经济作物生产的扩展 948
(二)粮食的商品化 952
二、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 953
三、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与农村货币经济的增长 955
四、地主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961
五、农业资本主义经营与新式农垦企业 963
(一)新式地主、富农的农业经营 963
(二)佃农、自耕农与工商业者的新式农业经营 966
(三)农垦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经营 967
六、新农业政策的推行 971
第三节 农业生产概况及其特色 974
一、人口、耕地及土地资源 975
二、水利、农具、肥料与品种改良 980
(一)水利 980
(二)农具 982
(三)肥料 983
(四)品种改良 985
三、农作物资源与种植业生产概况 986
(一)粮食作物 986
(二)经济作物 988
四、果木、花木和林木生产概况 992
(一)果木 992
(二)花木 996
(三)林木 997
五、畜牧业、渔业生产概况 1001
(一)畜牧业 1001
(二)水产养殖和渔业 1004
第四节 农村经济的停滞与危机 1009
一、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环 1010
(一)灾荒频繁发生,尤以水灾为甚 1010
(二)各种灾害交替发生,灾荒范围不断扩大 1011
(三)旱灾等其他灾害也较多,危害严重 1012
(四)灾荒破坏性大 1013
二、军阀对农村的掠夺和摧残 1014
(一)频繁的军事、财政需索,沉重地增加农民的负担 1014
(二)兵差、力役的摊派和征收,兵灾泛滥 1015
(三)推行地方封锁和农产统制政策,祸及农村 1016
三、农民负担的加重和处境的恶化 1017
(一)农民大量丧失土地 1017
(二)封建剥削严重,农民负担加重,处境恶化 1018
(三)各阶层经济地位普遍下降,农民贫困愈甚,农业再生产受到破坏 1020
四、农民失业与流离 1022
(一)农民离村情况 1023
(二)农民离村后的去向 1024
五、农业的危机 1025
(一)农业产量下降 1026
(二)农产品产销量锐减 1026
(三)农村手工业、副业崩溃 1027
(四)农村资金流失,金融困顿 1027
(五)农业经营退化 1028
六、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政策 1028
第十章 1927—1937年的广东文化与教育 1034
第一节 新文学艺术的繁荣 1035
一、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 1035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团体 1035
(二)作家群及其作品 1039
二、话剧、电影、音乐和戏曲的繁荣 1042
(一)话剧的兴盛 1042
(二)粤籍电影人的业绩 1047
(三)救亡歌咏活动 1050
(四)“薛马争雄”与粤剧唱腔流派的形成 1054
三、“岭南画派”的成熟与广东美术的新发展 1059
(一)“岭南画派”的成熟及其新一代的崛起 1059
(二)流派纷呈的西洋美术 1063
(三)左翼美术活动 1065
(四)其他画人及其成就 1069
四、摄影艺术和书法篆刻艺术 1073
(一)摄影艺术的逐渐成熟及主要摄影家 1073
(二)文人雅集的书坛印坛 1078
五、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1081
第二节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1084
一、活跃的社会科学界 1084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 1084
(二)图书馆事业的繁荣 1098
二、成果显著的自然科学界 1103
(一)地质学 1105
(二)生物学 1107
(三)农业科学 1109
(四)自然地理学 1111
(五)天文学 1112
(六)其他学科研究和工程技术 1113
三、新闻出版业的分化和发展 1115
(一)中共在广东的新闻出版活动 1115
(二)广东国统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新发展 1118
第三节 教育和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1131
一、三十年代前期的广东教育 1131
(一)教育投资的加大 1131
(二)华侨办学的增长 1136
二、蓬勃发展的现代体育运动 1138
(一)各体育项目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与发展,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1138
(二)体育运动日益群众化、社会化 1140
(三)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体育县(市) 1142
(四)体育场所增多,设施改善,体育竞赛频繁 1142
(五)对外交流更趋频繁 1144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新气象 1147
(一)卫生行政体制已渐具雏形 1148
(二)医疗卫生业务进步明显 1148
(三)医学教育获得较大发展 1150
(四)医学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1151
(五)预防保健工作初步开展 1152
征引书目 1153
后记 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