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关键概念:个人主体、个人主体性 1
二 研究个人主体性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3
三 解读和研究中国改革的理论范式 6
第一章 人学查审:中国改革的深刻背景 17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人的压制 17
一 压抑个人的传统社会结构 18
二 压抑个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24
三 压抑个人的传统文化 27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理论对个人主体性的压制和贬抑 33
一 苏联哲学对个人主体性的贬抑 33
二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对个人主体性的压抑 39
三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对个人主体性的压抑 42
第三节 本章延展:障碍重重却顽强生长的个人主体 45
第二章 经济改革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 48
第一节 改革: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48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个人主体的生成 51
一 历史回放: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探寻过程 52
二 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个人主体的生成 56
第三节 农村改革与农民个人主体的生成 58
一 农村改革的兴起过程:以安徽为案例 59
二 农村改革促进农民个人主体的生成 62
三 充分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64
第四节 国企改革与个人主体的生成 65
一 国企改革历程概述 65
二 国企改革促进个人主体的生成 68
第五节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促进个人主体生成发展 73
一 产权的人文意蕴 74
二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产权思想 79
三 克服产权改革的误区,保障职工个人的主体地位 84
第三章 “政府—社会”关系重构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 87
第一节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 88
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 88
二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民主要求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89
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民主的社会性 89
第二节 构建“小而有效的政府、大而有序的社会” 90
一 现代社会个人、社会与国家的一般关系 91
二 大力发育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改革的突破口 93
三 构建“小而有效的政府、大而有序的社会”的艰难改革 95
第四章 文化观念嬗变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 106
第一节 改革开放促进思想的不断解放 106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增强 110
一 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历史与现状 111
二 唤醒和增强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意义 113
三 唤醒和增强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措施 115
第三节 文化重构:个人主体论与能力本位论 118
一 个人主体论是文化重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118
二 个人主体论的发展:能力本位论 121
第四节 教育理念革新与个人主体的生成发展 124
一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及其反思 125
二 中国教育的艰难转型 126
第五章 个人主体发展遭遇的困境 130
第一节 夹缝中的个人主体 130
一 我国个人主体面临的复杂环境 131
二 我国个人主体面临的双重挑战 133
三 进退维谷:我国个人主体发展的“过”与“不及” 134
第二节 个人主体发展悖论及其在中国的出现 135
一 先行现代化国家出现过的个人主体性悖论 135
二 个人主体发展悖论在中国的上演 139
第三节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悖反 142
一 个体与集体及其相互关系 143
二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及其相互关系 145
第四节 追寻个人主体性陷入危机的根源 151
第六章 个人主体性危机的化解 154
第一节 化解危机的总思路:设定个人主体性区间 154
第二节 实现个人主体的转型升级 156
一 从绝对权利型转向权利—责任平衡型 156
二 传统个人主体的交往转向 157
三 推动个人主体性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160
第三节 以公平正义原则协调自我与他者间的利益冲突 162
一 自我与他者间矛盾的协调原则——公平正义 162
二 促进公平正义的改革 164
第四节 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和谐 168
一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和谐的真义 169
二 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和解的路径 171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174
第五节 中西文化价值互补与个人主体健康发展 181
一 中西文化价值的优缺点 181
二 中西文化价值的互补、融合 183
第六节 科学发展观与个人主体健康发展 187
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个人主体论蕴含 187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和谐主体际关系构建 188
总结:中国改革及个人主体发展的展望 191
参考文献 192
后记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