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 基本概念界定 3
1.2.1 社会保障 3
1.2.2 社会养老保险 4
1.2.3 城乡一体化 6
1.2.4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7
1.3 本书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7
2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2.1 社会养老保险理论 11
2.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养老保险理论 11
2.1.2 西方社会养老保险理论 14
2.1.3 社会养老保险理论简要评析 20
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20
2.2.1 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 21
2.2.2 西方城乡一体化理论 22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简要评析 24
2.3 制度变迁理论 25
2.3.1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 25
2.3.2 西方制度变迁理论 26
2.3.3 制度变迁理论简要评析 29
2.4 对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理论的认识 29
2.4.1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9
2.4.2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30
2.4.3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30
3 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 31
3.1 第一阶段:立城缺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950—1985年) 31
3.1.1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50—1985年) 32
3.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1950—1985年) 36
3.2 第二阶段:城乡分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巩固(1986—2002年) 36
3.2.1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986—2002年) 36
3.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与发展(1986—2002年) 39
3.2.3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1992—2002年) 43
3.3 第三阶段:城乡分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松动(2003年至今) 44
3.3.1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至今) 44
3.3.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改革(2003年至今) 45
3.3.3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2003年至今) 49
3.3.4 部分地区对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2003年至今) 53
3.4 对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演进历程的认识 56
3.4.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对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依赖 57
3.4.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原因 58
4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1
4.1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涵 61
4.1.1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62
4.1.2 城乡居民都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 63
4.1.3 养老保险资源能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63
4.2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64
4.2.1 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的要求 65
4.2.2 城乡人口老龄化的要求 66
4.2.3 家庭和土地养老保障能力下降的要求 68
4.2.4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要求 70
4.2.5 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71
4.2.6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72
4.3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73
4.3.1 经济条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74
4.3.2 制度条件:多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77
4.3.3 政策条件: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 79
4.3.4 缴费条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80
4.3.5 人才和技术条件:经办能力不断提升 82
5 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84
5.1 瑞典: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84
5.1.1 瑞典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84
5.1.2 瑞典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87
5.1.3 瑞典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89
5.2 日本:城乡统分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91
5.2.1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91
5.2.2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93
5.2.3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94
5.3 德国:城乡分割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96
5.3.1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97
5.3.2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99
5.3.3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100
6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102
6.1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原则 102
6.1.1 公平效率原则 103
6.1.2 普惠制原则 103
6.1.3 保障程度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104
6.1.4 政府主导原则 104
6.1.5 全覆盖原则 105
6.1.6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105
6.1.7 统筹兼顾的原则 105
6.2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内容 106
6.2.1 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路 106
6.2.2 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 107
6.3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指标体系 110
6.3.1 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11
6.3.2 指标体系的设置 111
6.3.3 指标体系的说明 113
6.3.4 指标的赋权方法 115
6.4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步骤 116
6.4.1 第一阶段演进:从多元制度向二元制度转变 116
6.4.2 第二阶段演进:从二元制度向一元制度转变 118
6.5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121
6.5.1 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 121
6.5.2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 127
6.5.3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 131
6.6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132
6.6.1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路径之一:体制改革 133
6.6.2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路径之二:资金保障 133
6.6.3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路径之三:制度衔接 133
6.6.4 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路径之四: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 134
7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之一:体制改革 135
7.1 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135
7.1.1 体制改革是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135
7.1.2 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体制改革 136
7.2 城乡分割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差异分析 136
7.2.1 不同制度的基金筹集模式不同 136
7.2.2 不同制度的基金统筹层次不同 136
7.2.3 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金运行是各自封闭运行 137
7.3 城乡分割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问题分析 137
7.3.1 不同的筹集模式导致制度无法统一 137
7.3.2 不同的统筹层次导致各类成本上涨 138
7.3.3 各自封闭的基金运行导致风险上升 138
7.4 体制改革的相关对策 139
7.4.1 巩固“统账结合”的筹资模式 139
7.4.2 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140
7.4.3 加强制度中的激励机制建设 141
7.4.4 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145
8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之二:资金保障 148
8.1 资金保障的重要性 148
8.1.1 资金保障是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148
8.1.2 资金保障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支撑 149
8.2 资金保障的主要内容 149
8.2.1 政府财政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持 149
8.2.2 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149
8.2.3 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150
8.2.4 转制成本的化解 150
8.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资金问题分析 151
8.3.1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151
8.3.2 各主体权责不清 154
8.3.3 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较大 154
8.3.4 转制成本的处理不到位 156
8.4 资金保障的相关对策 156
8.4.1 转变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56
8.4.2 明确各主体权责 158
8.4.3 加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159
8.4.4 采用多种手段化解转制成本 160
9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之三:制度衔接 163
9.1 制度衔接的重要性 163
9.1.1 制度衔接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外部环境 163
9.1.2 制度衔接能固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成果 164
9.2 制度衔接的主要内容 164
9.2.1 户籍制度改革: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164
9.2.2 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受益面 165
9.2.3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为农村居民提供参保条件 165
9.3 相关制度存在的障碍分析 166
9.3.1 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上的选择 166
9.3.2 现有的土地制度束缚了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 167
9.3.3 现有的劳动就业制度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率 168
9.4 制度衔接的相关对策 169
9.4.1 户籍制度衔接 169
9.4.2 土地制度衔接 170
9.4.3 劳动就业制度衔接 171
10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之四: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 173
10.1 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的重要性 173
10.1.1 信息技术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高效运行保证 173
10.1.2 人才支持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提供保证 174
10.2 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的现状及问题 174
10.2.1 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74
10.2.2 人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75
10.3 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的相关对策 176
10.3.1 信息技术支持 176
10.3.2 专业管理人才支持 177
参考文献 179
后记 188